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时间:2022-09-29 05:23:51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摘 要:随着汉语在国际社会的不断升温,中国文化也受到了世人的瞩目。文化因素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也受到了世界人民前所未有的关注。汉语国际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用而生。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是在学习中国文化。本文就将讨论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因素的内涵,并对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进行阐述。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应该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交流时需要掌握的“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指语言课外的文化课教学,还应该包括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中的文化。①周思源先生将“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称为“文化因素”②。

二、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体现

上文已经给出了文化因素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语言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即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中的文化;二是语言交际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即语用文化和文化背景知识。

(一)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就使得许多外国学生特别是母语属于印欧语系的学生在学习汉语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实,将语言置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学习,就会减少很多困难。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以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为例。

首先,汉字有两级结构单位,即笔画和部件。汉字主要有―(横)、丨(竖)、丿(撇)、、(点)、()(折)这五种基本的笔画。这五种基本笔画有三种组合方式,分别为:相离,如“二、川、八”;相接,如“人、几、工”;相交,如“十、力、也”。部件又称偏旁是一种构字单位,由笔画组成并且能组配汉字。一般合体字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部件和部件的组合方式有七种,分别为:左右结构,如“明和许”;左中右结构,如“谢和树”;上下结构,如“花和出”;上中下结构,如“鼻和赢”;全包围结构,如“回和囚”;半包围结构,如“风和区”;穿插结构,如“爽和噩”。

其次,从造字法来看,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象形是指根据真实的事物来描绘形状的造字法。如“日、羊、瓜”等。而在象形字上加个提示符号或者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就是指事,如“朱、甘”就是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另一种指事字是在象形字加上提示性符号,如“朱”原来的意义是表示赤心树,在“木(表示树木)”的中间加一个点,表示赤心所在的位置。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几个部件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字,新字的意义就是这些部件的意义的组合。如“休、取”等。会意字分为: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由不同的字组成的会意字就是异体会意字,如“休”,“人”和“木”两个不一样的部分,组合后表示一个人在一棵木(树)下,就有了“休息”这个意思。而用相同的字组合成的字自然就是同体会意字了。如“从”,是由两个相同的“人”字组成,表示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就是“随从”的意思;“森”,三木,表示森林。形声字是指由声旁和形旁组成的新字。如“洋”,由形旁“氵(水)”和声旁“羊”组成,形旁表示海洋里有水,声旁“羊”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形旁大都是象形字,而声旁则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

最后,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教师在讲授汉字的同时,也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汉字的文化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俗和古代文化知识。如在讲授“茶”字时,可以解释一下“茶”在中国古代中的民俗含义:“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民间有“三茶六礼”的说法。茶在中国古代婚礼中是最重要的聘礼,被称为“茶礼”。据史料记载,在宋代茶就被列为了聘礼中不可缺少的礼品。从此以后,送聘礼就被称为了“下茶”、“行茶礼”或“茶礼”;女子接受聘礼,也就被称为“吃茶”或“受茶”。而所谓的“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洞房里的“合茶”。③再如,在讲到“男”和“女”这两个字时,可以讲解一下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社会秩序的由来。男子在古代以体力耕田,所以在农耕时代男子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而女子,就如“女”字最初的字形一般,就是跪着操持家务的形象,由于退出生产领域就不得不依附于男子,从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二)文化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运用该种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语用文化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常常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最先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这里以文化背景知识中中国古代文学为例展开叙述。

中国古代文学依发展顺序可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金元文学和明清文学几个大的阶段。它们前后相继,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国古代壮丽的文学画卷。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可以大致分为神话、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五个类型。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让外国学生像中国学生一样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除了把汉语作为专业学习的外国学生以外,很少有学生需要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只是把这些知识作为学习汉语的背景知识或者是在高级阶段为了提升汉语能力而进行的知识补充。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神话寓言作为课前语言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和“羿射九日”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情况适时地把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拿来供学生们欣赏。这些故事和文章不一定要求学生们能够理解或者掌握,只要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和文章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学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妙之处就可以了。

文化因素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汉语教学可以加深外国学生对汉文化的了解,通过汉文化教学可以促进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所以,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三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注解:

① 张继伟.《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

② 周思源.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③ 苏瑞琴.对外汉字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28卷第3期.

上一篇:放飞综合实践活动“隐形的翅膀” 下一篇:浅谈歌唱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