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近代耀州窑拙稚淳朴绘画渐盛

时间:2022-09-29 03:14:28

明清近代耀州窑拙稚淳朴绘画渐盛

明代的耀州窑在立地坡和陈炉一带均有较大烧造规模,尤其明秦王府设在立地坡和陈炉的琉璃厂较为重要,烧造出大量孔雀蓝釉琉璃建材用于王府建造,在西安文庙、清真大寺和一些佛教寺庙也见有这类王府专用建材琉璃,有些寺庙中的碑刻明确记载这些琉璃由明秦王府琉璃厂拨给。

民国时期的《同官县志・工商志》记载了陈炉晚期窑业的分布:“所制瓷器,窑分三行:日碗窑,日瓮窑,日黑窑。分地制作,各不相侵,即镇民所谓三行不乱是也。后复有小货窑之加入。”显示晚期耀州陈炉窑分行、分地制作的行业管理特点。在制作地点上,该县志还详细记载了“各行分布地域”,即“碗窑制地上街三社,嘴头、马家窠、窑院、永受村;瓮窑制地,水泉头、坡子;黑窑制地,任家湾、桥南、桥北;小货窑制地,宋家崖”。

从目前调查结果看,陈炉一带早期烧瓷明显受黄堡窑场影响,是对黄堡耀州窑的继承,金元时期其产品以青瓷和黑瓷为主,多素面。装饰手法类同于黄堡窑,也以印花为主。元末明初开始,陈炉一带制瓷风格发生很大变化,产品以白瓷、黑瓷为主,青瓷少见。开始出现白釉黑花装饰,当地称“铁锈花”,画风粗犷,带有磁州窑风格,瓷器装饰工艺转为绘画。2002年以来的调查中,在陈炉宋家崖曾发现了一处明代灰坑(专业术语,主要指古人堆放垃圾的地方),出土了大量白地黑花罐、盘、碗、盆残片,可复原器物近百件。这批出土瓷中的婴戏牡丹纹双耳瓶、虎纹盆为其代表作品。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研究界对白地黑花瓷器的断代存在很多盲点和误区的情况下,耀州窑当时发掘出土的一些明代白地黑花瓷器曾被定为元代或元明时期,随着研究深入,耀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的年代得以明确和修正。国内郭学雷等学者对国内多处白地黑花瓷器也作了断代分析,并利用了甘肃漳县明代昭勇将军汪公墓出土耀州窑明代缠枝花卉双系罐和西安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秦藩颌王妃钱氏墓出土的缠枝花卉缸两件出土资料。在陈炉新发掘的这批标本中发现有“嘉请(靖)十年铭”白地黑花罐残片,这验证了明代是陈炉窑白地黑花的重要烧造时代,传世产品亦很多。

清代除了烧造此前已有的产品,还新创烧出青黄色釉(香黄釉)、黄釉等品种,清末引入青花瓷器工艺。民国以后,青花瓷遂成为当地民窑烧造的主流产品。尤其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烧造了大量渭北民俗风格浓郁的“土青花”产品,美术界和民俗文物研究、收藏界予以很高评价。随着现代社会审美观的返璞归真,这些手绘“土青花”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逐渐被收藏者所青睐,并日渐成为一个专门的收藏类别。

青花瓷种类多样,日用瓷从存放粮油的大型瓷缸到碗盘、套盒、塔盒等,应有尽有;文房用具有笔筒、墨盒、砚滴;实用兼有陈设用途的有青花瓶、盖罐等,用途涉及民间生活的诸多方面。它们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青花绘画洒脱自由。与南方青花瓷多表现出的笔法纤细、装饰图案程式化不同,渭北青花吸收了剪纸、布堆绣、水印年画等陕西民间艺术中喜闻乐见的传统图案,取材多选择怒放的牡丹、团菊、梅花、桃花等四季花卉,还包括摇钱树、庭院花木、山水亭榭。人物动物纹样上,多选择童子、马、狮、喜鹊登梅、鱼戏莲等形象。民窑工匠们用稚拙的笔法绘制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运笔挥洒写意,勾画粗犷,充分展现出北方民瓷的简单淳朴之美。

在生产年代上,目前所见最早的渭北青花有清代斗笠式折腹碗等,其胎釉特征均接近清代晚期产品。迄今所见其最早的写款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青花瓷在渭北地区大量烧造是在民国时期,多书写有民国年款。1945年以后还出现公元纪年款,用青花钴料书写,类似的写法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陈炉民国青花瓷上很多都写有“炉山”“同官炉山”“同邑炉山”等产地款识。

上一篇:唐代黄堡窑·黑釉塔式盖罐 下一篇:中国“龙洋”与“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