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场所“男孩偏好”的瞬时表现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9-29 02:50:10

生育场所“男孩偏好”的瞬时表现及原因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生育场所中产妇及其家属、医护人员的参与观察,认为“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仍然存在,而且社会共享着情感判断标准。日常生活中,“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因不符合主流话语而没有得到人们的直接表达;但在生育场所的特殊时空,它会得到瞬时表现。这从人们对生育性别的首要关注、家属们的情感流露、医护人员的话语等方面可以说明。

关键词:出生时刻;生育场所;传统生育观念;男孩偏好

一、研究缘起

1995年,我国提出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与生育性别相关的宣传语有“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等,这是关于生育性别的政治话语。日常生活中,也常听到“女儿是爸爸前世小情人”、“女儿是贴心小棉袄”等这类关于性别偏好的表述。遇到有男孩偏好观念的人,人们会认为他“老封建、传统得很”,或者认为农村人才会特别想生儿子。男女平等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是否已经消失,传统生育观念会不会在特定时刻特定场所仍有所表现?

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传统生育观念首要表现在“男孩偏好”,其社会结果导致性别比偏高,并解释其原因。如顾宝昌(1992)认为生育数量、生育时间和生育性别,三者形成了一个时空意义上的生育空间,在此空间里存在生育选择。杨菊华等(2009)指出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等因素对生育行为进而对生育选择产生影响,并共同作用于性别选择。宋健(2010)认为,社会性别不平等是滋生“男孩偏好”的土壤,并从根本上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吕红平(2007)认为,导致出生性别比上升的最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以及社会生活中性别不平等。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看出,“男孩偏好”的生育观念依然存在。通过参与式观察,笔者发现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在产房门前这一生育场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为此,本文力图描述传统生育观念在生育场所中的瞬时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本研究以S省某妇幼医院为例,通过对产妇及其家属、医护人员等的参与观察,探究在特定的生育时空内,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表现情况。

二、“男孩偏好”的三个瞬时表现

通过观察20余名孕妇整个孕程的言行,发现孕妇对婴儿性别存在不同期待。正如王鹏(2015)所说,性别偏好表现出了明显的异质性。部分孕妇在不同的孕程对生育性别的偏好发生了变化,孕妇及其家属对生育性别的偏好也并非全都一致。但在生产场所内,在生产那一时刻,“男孩偏好”观念得到强烈表现。可观察到的具体表现方式如下:

(1)最关心的问题:弟弟还是妹妹?

在生产场所内,产妇及其家属在相互问候和交谈中有三个频次最高的问题,顺序如下:一是弟弟还是妹妹?二是多重?三是顺产还是剖腹产?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是关于性别的问题;第二个是关于发育的问题;第三个是由于生产医学化的技术发展后,引发的生产方式选择的问题。由于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人群在特定的时空中的传统观念表现与情感流露,因此主要就第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弟弟还是妹妹”是常问的第一问题,说明人们首要关心的是新生儿性别问题。没有直接问是“儿子还是女儿”,或更加直白的语言进行询问,而用弟弟或妹妹这样的词汇,意图对性别关注进行弱化。这种弱化有效避免得到回答是“女儿”时的尴尬。在询问中,问者和答者都有着对生育性别不同程度的期待,这种期待也可通过在场人的情感神态表现出来。比如,当回答是“妹妹”时,问者有时会感到尴尬,觉得不应该问这个问题;当得到的回答是“弟弟”时,问者会感到很轻松,并与回答者继续开心交流。

(2)家属们的情感流露

S省某妇幼医院有个惯例是在生产完成时会让产妇家属准备荷包蛋,待医护人员处理好大人和小孩后,给产妇吃。家属在将荷包蛋送进产房时会与医护人员有短暂交流,这时很多家属就会询问他们家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候等区的其他家庭的亲属们,往往可以通过生产家属脸上的表情判断他们家出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此时空下,时常可以听到,“他们家肯定生了个儿,看他表情就知道”。不管是期望满足的正面流露,还是失望下情感的瞬时表露,这瞬时的情感流露正是家人们传统生育观念的迸现。这同时也说明,当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共享着一套有关性别偏好及察言观色的判断标准。这套判断标准的奏效,直接说明“男孩偏好”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3)医护人员的话语

在医护人员将产妇及婴儿推出产房时或者在巡视过程中,会对生育男孩的产妇有这类的话语有“你还要遭长胖的”。这是在医护人员通常认为产妇家属会因其生了儿子而在月子期间会更加照顾。医护人员的话语中表明,至少在她们看来,男孩偏好是整个社会真实存在的心态,并在事实上影响了具有不同生活中的行为。

从以上三个表现可以看出,“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在这个特定的生育时空得以瞬时展现。那么,为什么这一观念会在此时此刻迸现出来?

三、生育观念瞬时表现的原因分析

一般而言,文化惯性指的是在既定文化形成后,处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这种文化作用于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表现出来:文化的影响力、文化的渗透力、文化的推动力(骆志平,2012)。传统的生育观念带有一定的文化惯性,并通过上述三种力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在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层面一致强调“生男生女都一样”,平日里都不表达的“男孩偏好”又为何在特定的时空得以表达。本研究从主流话语下的理性表达和特定时空下情感表达来阐释男孩偏好的传统观念为何在此刻迸现。

(1)主流话语下的理性表达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把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为配合这一政策,也与国际妇女地位提升接轨,在1995年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同志提出:“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自此,很多从人口学、社会性别等角度研究男女平等。

从当时的宣传语“少生优生”、“只生一个好”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等话语,无疑都可以看出政治背景是提倡男女平等。在这种背景宣传下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作为当今生育主力军,受到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表现出特别的男孩偏好,也常听到“女儿是爸爸的前世小情人”,“女儿是贴心小棉袄”等话语。

在这种主流话语下,人们不仅不会去表达男孩偏好,而且还会将此偏好隐藏。身边的人们由于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理性地表达生育性别期望时,“男孩偏好”的传统观念在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表达。它隐没在人们的心里,甚至是潜意识里。但是这种“男孩偏好”的观念在社会中仍然确实存在,这种观念在特定时空中得以瞬时表现。

(2)特定时空的情感流露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特纳(2007)在对诸多提出的基本情感进行研究后,认为高兴、恐惧、愤怒和悲伤是四种基本性感,此四种基本情感的复合可导致了情感的变化。在这四种基本情感中,除高兴是正性情感之外,其余三者都是负性情感。

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情感,常用来指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发生在个人,却受他人和情境的影响。情感的发生嵌套在社会背景中,期望和奖惩是情感唤醒的两个基本原因。机制如下:当满足期望时,引发正性情感,可得到奖励;反之未满足期望时,引发负性情感,将得到惩罚。

在生育时刻、生育场所内,由于“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使得人们期望生育男孩。当这一期望得到满足时,引发正性情感,表现出高兴;反之,当男孩期望未达到满足时,引发负性情感,表现出失落。表现强度会随着对男孩的价值高低认识不同而异。

十月怀胎,长时间对性别的期待会使得男孩期望的价值更高。在生产场所里,身边全是与生育有关系的人,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生育性别有期待,而且会跟他人生育性别作比较,这会加强期望。一旦期望满足,持有此期望者会加倍高;反之,一旦期望未得到满足,持有此期望者会加倍失望。从情感的诱发与流露可见传统对男孩偏好的生育观念迸现。

四、结论

(1)“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仍然存在

从本研究中对于生育性别的首要关注、家属们的情感表现及医护人员的话语,可以看出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依然存在。这与前人的研究部相符。为何这一相符合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显现,是因为在主流话语下,理性的人们的话语尽量符合主流话语预期,因而把“男孩偏好”这样的观念隐藏起来了。

(2)传统生育观念在特定时空瞬时表现

在生育场所这个空间内,产妇及其亲属等在场人的所有情感聚焦在出生这一刻,这一刻所有关系人的情感展现了人们最深层的身体和社会感受,传统的生育文化观念也在这一刻得到真实的迸现。

因此,本文认为“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一直存在于社会中,而且社会共享着“男孩偏好”的情感判断标准。只是这种观念不符合主流话语预期而没有得到人们的直接表达,在特定的生育时空下,这种观念会得到瞬时表现。不过,一般情况下,当“男孩偏好”观念在生育场所的出生时刻得到瞬时表现后,又会潜藏下去,人们的日常生活继续进入主流话语设定的轨道之中。

参考文献:

[1]顾宝昌,罗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J].人口研究.1996(9)

[2]乔纳德・H・特纳,简・斯戴兹著,孙俊才,文军译.情感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M].2007

[3]吕红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问题分析[J].人口与社会.2007年第3期

[4] 骆志平.从文化惯性看体制创新的障碍[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5] 宋健,金益基.人口政策与国情--中韩比较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6] 王鹏.生命历程、社会经济地位与生育性别偏好[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7] 杨菊华,宋月萍,翟振武,陈卫.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上一篇:“疯子”高迪 下一篇:四季沐歌 不做市场的跟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