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不是夸大的夸

时间:2022-09-29 02:43:13

刘婶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经常夸奖她家儿子孟楠。

孟楠上幼儿园那会,某天捡到一块钱交给警察叔叔,刘婶逢人便夸自己的儿子拾金不昧。回到家,刘婶又跟儿子强调下次捡到钱要么交给老师,要么交给警察,鼓励他多行善心,做人见人爱的完美宝贝。孟楠被夸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但他很高兴,围着妈妈又蹦又跳的。

二年级的时候,孟楠又捡到十块钱告诉刘婶。他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和兴奋等着母亲夸奖。果然,刘婶又一次满足了儿子,表扬他善良,说一般孩子绝对会见财忘形,怎么也不可能交公啊。孟楠听完得意地笑了。

没多久,孟楠捡到一千块钱上交老师。这笔大数目受到老师的重视,在夸奖和表扬的同时也致电刘婶,把孟楠屡次拾金不昧的行为跟刘婶通报后并试探性地询问:“这些钱真是孟楠捡的吗?”刘婶恼怒地驳斥老师:“怎么不是?做好事也有假?”之后她还向媒体爆料自己的儿子捡重金上交的事迹。

小城电视台迅速赶来采访孟楠,夸他精神高贵,具备现代小孩身上没有的动人品质。遇上这么大阵势的捧夸,孟楠却吓哭了,他说一千块钱不是他捡的,是从家里抽屉偷拿的,只为获得老师和家长的夸奖。他已经对那份认可和赞扬上瘾。

刘婶问儿子:“你想被夸我理解,但你也别用偷钱来装拾金不昧吧?这是坏孩子才干的事。”孟楠却漠然地翻个白眼,不屑地回击母亲“太虚伪”。

夸奖是一勺糖,孩子会觉得很甜很舒服,但它只是一种调味品,不是人生的全部营养。如果给孩子吃太多糖,他所做的事情都将以吃糖为目的。到时候,批评不行,表扬也不行,正如刘婶现在面对儿子已感到束手无策。

晓文放学一进家门,脸就阴沉沉的,还没等爸爸问为什么,两行泪珠先淌了下来,接着便号啕大哭。

“你怎么啦?”文爸连忙问。“今天我不够聪明,画画时把小猪的鼻子画歪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笑话我。爸爸,你不是常夸我聪明吗?为什么今天我不聪明了呢?”

文爸一时哑口无言。儿子连这么一点小挫折都受不了,他这个做父亲的难道没有责任?他平时对晓文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夸他真聪明! 也许正是这种过于频繁的称赞,反而助长了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久而久之,造成了儿子只喜欢赞美之词,而受不了一点逆耳之言。

没准日后渐渐地晓文一天听不到表扬就心神不定,也可能看不到父母赞许的目光就什么都不想干;或者无论他干什么事,哪怕将来骂人犯错、打架斗殴,还妄图听到赞扬声,多么恐怖。

其实如果文爸在日常生活里对儿子的赞扬式教育中刻意减少“你真聪明”的频率,适时适度地夸他:“你真努力!好样的!成功了!”当他遇到小挫折时,顺便提醒:“再努力一下,你就会成功的。” 那么,即使被别人嘲笑笨,小家伙应该也不哭鼻子了,他会认为是他还不够努力,而且会加倍努力达到成功。

仔细想想,对孩子的夸奖还真是大有学问。那些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往往会注重最后的结果,一旦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极易自暴自弃。而那些被夸奖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则更富有持久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看来,以后再夸奖孩子时,我们有必要用“努力”来取代“聪明”了。另外,也要分场合和情形,什么都夸只是糟糕的放任骄纵而忽略是非对错。

文爸的表姐也有类似烦恼。表姐年近不惑,已上初中的女儿大眼睛长睫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两口子打心眼里为有这么一个女儿感到开心,经常夸女儿漂亮又聪明。但是自从女儿转入新学校,烦恼来了,女儿开始学习不用心,还经常撒谎骗老师,和同学关系也不好。她妈妈纳闷,怎么一直让自己骄傲的女儿变成了一个问题孩子?却不知自己大小事都夸,早在女儿眼里失去信服力,她认为不用费力也能得到表扬,何必再学习用心、认真求取?

沈琼是一个标准的马大哈,每次出外走一圈,就会将身外之物布施出去。因此,伴在她身旁的人,往往都会自动担任起拾遗的工作,即便连她小小年纪的儿子都不例外。

“妈妈,你的外套。”“妈妈,你忘带手机了。”“妈妈,钥匙还在门上!”

一次儿子跟沈琼逛公园,回家途中在出租车上睡着了。被叫醒下车时,儿子忘了提醒沈琼拿伞,结果在得知她将伞“送”给司机叔叔时,儿子气得大哭:“我们家的伞都是这样,被你忘来忘去全给丢光了!”

虽然又丢掉伞是很不应该,但沈琼却觉得儿子的脾气发得莫名其妙,便在次日送他去上学时,唠叨给儿子的班主任听。班主任问:“你是不是夸赞过孩子提醒你不要忘东西的行为?”“是啊,老师不是说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父母要夸赞吗?”“你是怎么夸他的?”沈琼表示她会说:“儿子你简直成了妈妈的好脑子,让妈妈不再忘记东西!”“怪不得他得知你忘记拿伞时,会有那样激烈的反应。”因为孩子在被称赞为妈妈的好脑子后,就自觉有了责任,那番指责妈妈的话,其实是在自责疏忽职守。

赞美的出发点本是为了激发儿子的荣誉感,提升他的自信心,想让他能表现得更好,却未料到因用词不当,让受赞美的儿子有了压力。看来,不只有狂风暴雨式的吵骂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无处不在的夸奖未必没有副作用。

所以,即便偶尔夸奖,我们也要采取描述式的,不是用棒、优秀、聪明这类词语概括。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从幼儿园拿回一张纸,上面是些铅笔涂鸦,放在爸爸面前,问:“爸爸,我画得好吗?”爸爸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太好了!”孩子问:“怎么好了?”爸爸说:“怎么好?多美啊!太漂亮了!”而此时孩子却说:“你根本不喜欢。”

为什么爸爸越是毫不吝惜地表达自己的赞赏,孩子越不领情?

看看另外一对父子间的交流吧。当孩子问爸爸:“爸爸,我画得好吗?”爸爸说:“哦,你画了一个圈,一个弧,又一个圈……一个点,两个点,点点点……一条线、两条线,好多线!”“嗯。”孩子频频点头。爸爸问:“你怎么会想到要画这些?”孩子想了一会儿,说:“因为我是个艺术家!”

看到这里,你的感受如何?因为成人的真诚描述,孩子真的认可了自己。看到孩子的好行为,体验并真实而不夸张地描述出来,当然要比只说“你真棒!”困难得多,可是也更见效。W

责编/王欢

上一篇:一天之计在于睡 下一篇:拯救从尘肺病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