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与运用

时间:2022-09-29 02:38:47

浅谈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与运用

Cas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 Teaching

Yan Zaoxiang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济宁 272137)

(Shan Dong Career Development College,Jining 272137,China)

摘要:管理学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关注与欢迎。本文作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个人长期管理学授课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个人在管理学教学中对于案例选择与运用的一些体会。

Abstract: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s has been the key content of teaching reform; case teaching draw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become popula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individual long-term management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about cas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 teaching.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学教学方法 案例选择与运用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s;cas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313-02

0引言

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各种名目的《管理学》课程,旨在培养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乏味的单纯理论说教已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恰当的案例教学就越来越受重视和欢迎。

管理案例教学法,据说20世纪初首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随后风靡各国管理学界。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管理案例就是对某个组织的管理场景作出客观的描绘,将管理的实践活动用文字详细的概括和反映出来,这些管理活动或场景通常极具典型性。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某个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运用所学管理理论从旁观者角度审视案例中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得当与否,甚至让学生一起进入被描述的管理现场,充当其中某一个管理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问题处理与解决的科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身临管理场景,增加管理的亲身体验,弥补实践不足的缺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以及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从另一角度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管理艺术的升华。

笔者在管理学教学中也一直倡导和实践案例教学法,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在多年的管理学教学中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1管理学教学案例的特点

首先,管理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好的管理学教学案例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1.1 针对性我认为这是管理学课堂教学中案例选择的首要要求。这点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所选案例要针对所学理论要点,能够使学生知道运用哪个理论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再者是案例选择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很多人动辄长篇累牍地给学生讲通用的CEO如何,或者IBM的总裁怎么样等等,这些对于专业管理人士来说,可能确实能从中学到不少管理理论和知识,但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起点较低,将来大多是作为基层管理者,而且以后可能也少有机会能进入这些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他们就会觉得这些离自己很遥远,对自己没有用,从而失去阅读学习案例的主动性,更不要说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讨论了。

当然,国际知名公司的经典案例不是不可以用,只是用的时候一定要取舍得当,切忌空、全、大。

1.2 接近性一般来说,人们对不熟悉、不了解或与自己没有密切联系的事物,是不太感兴趣的。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案例不仅来自于书本,还直接来自于生活,注重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学生比较了解或易于理解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要做到这点,首先老师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在我们身边时刻都会发生一些和管理有关的事件,这些事件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也或者注意到了但没有和管理理论联系起来,如果老师能把生活中的这些事例拿来作为教学案例,就能让学生觉得管理并不是那么深奥,管理就在我们身边,管理真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习管理真的很有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

因为教学工作的原因,我自己首先在生活中就注重把日常事件和管理联系起来。如,我在生活中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我曾经在一家市内知名的洗车行办过一张洗车卡,这家洗车行曾经因优质的服务而生意兴隆,当然价格也比一般洗车行高。但后来的几次消费中,我发现每次洗车等待的时间特别长,而且洗的不如以前干净,翻看他们的顾客留言簿,也是诸多抱怨。有一次,刚好老板也在,我简单的跟他交流了一下。老板也承认我反应的问题,但他也很苦恼。虽然工资多次提高,但员工依然不好招,员工少,效率就低;再者员工的待遇包括底薪加提成,员工因为想多拿提成,所以就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后来,我就把这个事情整理为一个教学案例――《洗车行老板的苦恼》,拿来让学生进行分析探讨。针对文中的现象,我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认为这个洗车行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平时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沟通知识等提出很多不错的解决办法。

当然除了老师要理论联系实际,也应多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管理故事,进行评价和思考。

除了把生活中的管理事件随时带进课堂之外,学生也需要认识了解更多的企业管理事例。对此,也应尽可能选择学生能够熟悉了解或与其有一定关联的企业。你跟学生讲一些工业企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或不感兴趣,但讲宝洁、肯德基等这样的日用品生产企业或服务性企业,就简单的多,因为大家都有可能使用过其产品或消费过其服务,对他们不陌生。

1.3 时效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能及时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补充运用到教学中。很多新近发生的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都可以作为或正或反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评价。如曾经的三鹿事件,以及闹得沸沸扬扬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事件甚至今天的双汇瘦肉精事件等等,无一不折射出管理的理论,都可以作为典型的管理教学案例。这些企业和现象都是最新的,而且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比那些专门设计好的标准案例效果要好的多。确实,每当使用这样的案例时,学生都表现出极高地学习热情,对问题的分析也非常深刻、透彻。

在管理的课堂上,可能有不变的理论,但没有不变的案例。试想一个可能已经没落或倒闭的企业,我们还在津津乐道它的成功经验,怎么会有说服力?一堂好的管理课,老师就应做到与时俱进,把最新的、最近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1.4 启迪性我们分析任何一个案例,绝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案例本身。好的案例应做到能引人思考、发人深省,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教训或学习经验,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根本意义所在。

1.5 趣味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整体文化素质等较以前低,且学习主动性较差;二是心智不成熟,喜欢新奇刺激。基于以上两点,教学中所选案例是否具有趣味性也应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

个人认为,管理学本来就是一门比较严肃的课程,如果再一味地采用那些一本正经的案例,就会使其过于枯燥了。如给学生讲创新,你给学生讲汽车、飞机等创新,他们可能不感兴趣,但你讲芭比、讲各种企业稀奇古怪的产品和促销手段,学生反应就很热烈。

2案例使用方法

再者,案例的应用模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对于案例运用的程序,笔者不再过于赘述,主要是谈谈个人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处理使用案例的一些方法。

2.1 举一反三法简单介绍完某一理论要点后,可以先给出一个典型的案例来佐证这个理论,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例。这样能实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2.2 情景模拟法另一种是我会根据课本上的理论来假设一个问题,由学生来讨论解决。如讲到管理者应具备平衡协调能力的要点,假设特定的情景下你和上司之间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处理?让学生从下属的角度而不是上司的角度来看待处理问题。学生给出的解决办法五花八门,我会具体分析每个人的办法的可行性,最后让学生来归纳哪些是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2.3 正反对比法有时候,给出两个截然相反的案例,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从比较中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我讲到企业文化时,给学生介绍了两个价值观念不同的企业截然相反的命运,建立健康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2.4 角色扮演法教材中某些章节内容如员工招聘等,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营造一种逼真的现场氛围,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等。

总之,上一堂管理课就像做一道菜,选好料(恰当的案例),再加上厨师(老师)的高超厨艺(得当的教学方法),定能做出一道美味。

参考文献:

[1]单凤儒编著.管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黄雁芳,宋克勤主编.管理学教程案例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单凤儒编著.管理学基础实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灰色关联度法在特种设备事故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下一篇:情绪切换的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