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

时间:2022-09-29 01:40:19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

[摘 要]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研究三峡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其内涵,本文着重从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探究了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三峡文化;内涵;探究

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神奇的山水文化

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奉节的天坑和地缝、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二、悠长的史前文化

三峡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 巫山人”,时代距今约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0万年的“ 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公元前8世纪左右,今川东和重庆一带出现了巴国。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 巴始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江州即今重庆市区,垫江即今合川,平都即今丰都,枳即今涪陵。自先秦至唐宋,今三峡西南部曾先后分布着濮族和僚族,其椎髻、凿齿、着通裙、织斑布、住干栏、击铜鼓、行崖葬等民俗文化,也极具研究价值。宋代以下,巴、濮、僚人大多融入汉族,只有居于今湘鄂渝黔交界山区如清江、澧水中上游等地的巴人,因山高水险、森林密布、地形幽闭,仍保留着古老的民族习俗,成为近代土家族的先民。此外,三峡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苗族、瑶族和侗族等,同土家族一样,他们的文化也各有特色。

四、丰富多彩的民生文化

民生文化主要指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文化。桑蚕丝帛文化是三峡地区服饰文化的特色。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教民种桑养蚕,巢丝织帛,是中国桑蚕生产的发明者。当地流传一首《竹枝词》(奉节白帝城碑刻)也有“蚕乡家家板屋连,缧车低就树阴圆”的诗句。史载夏禹在涂山举行盟会时,“ 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可见当时巴人就以丝帛作为贡品。时至今日,三峡地区人们在婚丧嫁娶中仍以丝帛作为最珍贵的礼品。鱼盐茶橘文化是三峡地区饮食文化的特色。三峡人们傍水而居,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如长阳香炉石等夏商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钩、网坠、鱼猎敲砸器具等。三峡地区自古为食盐重要产地,《水经注・江水》、《华阳国志・巴志》均谓三峡乃至川东是盐业的兴盛之地。《后汉书》引《世本》关于盐水女神劝廪君不要离开时说:“ 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其实,神女以“盐水女神”名之,本身就说明盐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地位。三峡地区是我国最早的产茶地区,据称巴王向周武王进奉的贡品就有“ 丹漆茶蜜”。茶作为一种饮料被广泛饮用,始于汉代巴蜀地区。茶从野生到家植,从引用鲜叶到精细加工,是三峡人民的巨大贡献。

五、神秘的宗教文化

远古时期的三峡先民尚处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阶段,思维朦胧,认知有限,对宇宙万物因无法理解而产生种种神秘之感。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寻找自己所熟悉的神祗来庇佑自己,从而逐渐出现了不同的宗教崇拜对象,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鬼神崇拜。三峡先民视土地为地神,有祭土地神、祭秧母神、给果树喂年饭和下定钱、惊蛰射虫等习俗。三峡地区的一些形状奇特的山峰和岩石,如神女峰、马归山、黄牛岩和石宝峰等,被幻想成为某种自然神灵而被披上神秘的原始宗教外衣。三峡古时因航道曲折、江水湍急、暗礁丛生,先民只好把自己的安危寄托于神灵,从而有了航船过峡前祭水神和龙王的宗教习俗,不仅留下了镇江寺祭坛、黄牛庙等祭水遗迹,而且编织出天生桥、仙人桥、九龙奔江、下牢溪、夜明珠、流来观、白龙井等与水相关的神话传说。鬼神崇拜在三峡地区颇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丰都鬼城。鬼城看似渲染的是“ 阴曹地府”鬼魅的生活情景,却具有惩恶扬善的警世功能。

参考文献:

[1]彭万廷,屈定富,巴楚文化研究[Z]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三峡移民文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SKT12。

作者简介:易前伟(1963―),男,重庆奉节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基础部语言文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文化研究。

熊勇(1955―),男,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基础部语言文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文化研究。

上一篇:需求层次理论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下一篇:烟台方言特征词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