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成本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29 01:20:59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成本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金到期债务比标准,选取2006年现金到期债务比小于零的12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样本进行配对,依次选择2001至2008年度财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业绩和权益两方面观测财务危机成本,且所产生的成本是否由投资者承担。结论是投资者实际承担了15.79%的财务危机成本。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危机成本 实证分析

财务危机成本的界定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破产成本”、“财务困境成本”和“财务危机成本”视为同一概念,使用上不加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财务危机成本及其相关问题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重新界定破产、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及其三种成本之间的关系。

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又称为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或“违约风险”(Default risk)。Altman(1968)认为财务危机是“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Deakin(1972)将财务危机公司解释为:“仅包括已经经历破产、无力偿债或为债权人利益而进行清算的公司”。Carmichael(1972)则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以及资金不足四种形式。

从较广泛的外延看,将财务危机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始于Baxter(1976)。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财务危机而发生的诉讼费、律师费、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发生的其他费用,以及由于公司破产而引发的无形资产损失。间接成本主要是由于财务危机被直接或间接披露所引起的机会损失。其具体包括:丧失信用优惠导致进货成本上升,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融资成本上升,投资不足造成的机会损失,运营效率下降,持续经营价值减少。首次对财务危机的间接成本进行计量的是Altman(1984),他在《破产成本问题的进一步实证考察》一文中创造性地运用回归技术和证券分析师的预测两种估计方法,以超常的销售和利润度量破产所带来的间接成本。本文研究的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财务危机企业从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到解除财务危机之后的经营业绩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二,从市场的角度看,企业在财务危机前后权益的市场价值是增加还是减少,即投资者是否承担财务危机成本。

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一)样本选取

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债务违约,即无法履行债务契约约定的到期支付义务。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于财务危机成本研究的主流文献均以债务违约事件定义财务危机。国内的财务危机研究大多将ST公司或流动比率小于1的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本文拟以债务违约定义财务危机来研究财务危机成本问题。选择是现金到期债务比小于0作为判定债务是否违约。其理由是:现金到期债务比小于0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流量为负,不可能偿还到期债务。

本文以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筛选的具体标准是:首先剔除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选择2006年首次出现债务违约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其次,样本公司截止2008年12月31日未退市,且上市时间在2001年以前。符合以上条件的违约公司146家,经过筛选最终选取123家作为样本。同时,为了观察财务危机企业在陷入财务危机前后其经营业绩和权益价值的变化,本文对样本公司按同行业、同规模、同时期的原则选择处于财务正常状态的123家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关于财务危机样本与配对样本的信息见表1。

(二)数据选取

企业在陷入财务危机前后,其自身的经营业绩通常会发生变化,至于经营业绩变化的方向则存在两种可能性,即正向变化和负向变化,分别为财务危机收益效应和财务危机成本效应。因此,本文收集财务危机样本和配对样本在财务危机前5年、财务危机发生年度以及财务危机后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选取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分析、经营发展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以及每股指标等作为研究变量。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和证券之星。

财务危机成本的计量

(一) 经营业绩观的财务危机成本计量

本文基于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构建两个度量财务危机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

(1)

(2)

选取资产净利率指标依据是:资产净利率是其反映业务经营及获利能力;资产净利率忽略掉企业总资产的所有权形式,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资产净利率屏蔽掉财务杠杆对企业的个性化影响。选择净资产收益率是由于其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其从所有者角度来考察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

由表2可以看出,从陷入财务危机T-5(T代表危机年,以下同)年直到财务危机发生年度,样本企业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ROA)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552%降至-2.341%。在财务危机发生后T+1年,样本企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的有所恢复,由-2.341%升至3.0224%,但危机后T+2年,又由3.0224%至

0.4139%。样本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6.6485%降至-55.727%。在财务危机发生后T+1年,样本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有所恢复,由-55.727%升至23.8805%,但危机后T+2年,又由23.8805%降至

-3.014%。因此,总资产利润率(ROA)与净资产收益率(ROE)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危机年度达到最低,随后反弹。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总资产利润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均下降。配对企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ROA)尽管各年有升有降,但总体变化较小,趋于水平。配对净资产收益率(ROE)波动幅度由于受财务杠杆影响大于配对企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ROA),总体略有上升。

表3列示的是样本企业和配对样本企业在危机前后不同年度之间的变化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意义而进行非参数检验,即K-independent samples检验的结果。由表3可知样本企业危机年与T-5年至T-3年总资产利润率进行比较,相伴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样本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异。危机年与T-2年至T-1年进行比较,显著性水平大于0.05,样本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危机年与T+1年进行比较,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样本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异。因此,样本企业在T-2年至危机年总资产利润率较低,而在T-5年至T-3年及危机后T+1年总资产利润率均高于危机年。同时,由表4可知,配对样本企业危机年与T-5年至T-1年总资产利润率进行比较,相伴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样本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因此总资产利润率无显著变化。经过K-independent samples检验,净资产收益率(ROE)变动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与总资产利润率(ROA)变动的显著性检验基本一致。

(二) 权益价值观的财务危机成本计量

本文基于股东权益比率指标度量财务危机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化。即:

(3)

由表4可以看出,从陷入财务危机前T-5年至T-2年,样本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44.76%降至34.68%;配对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也呈下降的趋势,由51.43%降至41.78%。尽管样本企业和配对企业权益均下降约10%,然而,两者相伴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认为样本企业和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变化无显著差异。从陷入财务危机前T-1年至T+2年,样本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34.68%降至7.87%;配对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也呈下降的趋势,由41.78%降至30.76%。两者相伴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认为样本企业和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有显著差异。同时,样本企业股东权益比率下降26.81%,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下降11.02%,因此,样本企业权益实际下降为15.79%。

结论

从经营业绩观和权益价值两方面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成本。研究发现,从陷入财务危机T-5年直到财务危机发生年度,危机企业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552%降至-2.341%。在财务危机发生后T+1年,危机企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的有所恢复,由-2.341%升至

3.0224%。危机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6.6485%降至

-55.727%。在财务危机发生后T+1年,危机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有所恢复,由

-55.727%升至23.8805%。

从陷入财务危机前T-5年至T-2年,危机企业和配对企业权益均下降约10%,两者相伴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认为危机企业和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变化无显著差异。从陷入财务危机前T-1年至T+2年,危机企业股东权益比率下降26.81%,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下降11.02%,两者相伴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认为危机企业和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有显著差异。因此,从市场角度分析,投资者实际承担了15.79%的财务危机成本。

参考文献:

1.杨淑娥,魏明.企业财务危机成本形成机理及其间接成本的估量.当代经济科学,2005.1

2.赵婉妤.论财务危机成本与市场效率.工业技术经济,2007.6

3.章之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本的定量分析―基于1998~2002年度ST公司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9

4.章之旺,薛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本的定量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7

上一篇:意义建构范式下的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创新 下一篇:投资性房地产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及纳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