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员育人”理念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全员性”

时间:2022-09-29 01:03:45

论“全员育人”理念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全员性”

【摘要】就业是高校学生培养过程的最后环节,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应加强这一环节的工作力度,以“全员育人”的理念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全员性的参与,在高校、学生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完成学生培养的最后环节,实现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全员育人

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业已发展成为社会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有必要依靠社会性的解决办法。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这一社会性解决办法,寻求在“全员育人”理念下,借助于“全员性”的参与推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全员育人理念内涵

“全员育人”,顾名思义,就是指育人的“全员性”。狭义上的“全员育人”,仅指高等学校内部层面上的“全员性”,也就是说对大学生的教育而言,涵盖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这一系统工作的开展,绝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系统的任务,而是包括教教师、学校的各个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以及各院系、各单位的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共同的责任,强调的是高等院校所有教职员工参与育人的全员性。广义上而言,“全员育人”不仅仅是高等院校内部的“全员”,而是涵盖了国家、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因素所组成的全方位的大的育人系统。国家要出台政策,为大学生的培养提供政策依据,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者,是整个育人工作的直接组织实施者。虽然,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是仍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支持。大学是充满自由的象牙塔,在自由的环境下,大学生自身既是育人的客体同时也是育人的主体,缺乏大学生主体性配合的育人,只能是南柯一梦。

就业,是所有育人环节的最后内容,当然需要“全员性”的参与,同时,就业工作也绝不是高等院校一方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应以广义上的“全员育人”理念看待就业工作,以国家、学校、家长、学生自己共同参与所形成的合力促进就业工作。

二、促进就业需要“全员性”的参与

1、“全员育人”理念的内在要求

前文已述,“全员育人”的理念,从广义上理解,在整个育人过程中,需要国家、学校、家长、学生自身的共同参与。国家要从政策层面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和机会;家长要为自己子女的工作多方奔走,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子女开拓就业空间,这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的道理对学校而言,也是如此,经过四年的大学深造,大学生的就业既是对高校四年育人过程的最终检验,也是高校育人活动的最终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培养人的过程就如同工厂生产产品的过程。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就是工厂里的原材料,经过四年的培养,当年青涩的新生,已经变成了即将出厂的成品。无论这一产品是优质品还是劣质品,他们都应有自己的出路,学校有责任将他们推销出去。学生的顺利就业才代表着高校育人过程的结束。如此,高校的各院系、各部门、全体教职工都负有推销毕业生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对于联系各项资源的高校而言,庞大的人脉也有能力做好这一工作。

2、就业难背景下,促进就业的需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感受到了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用人单位抬高了进人的门槛,对于性别和户籍的要求更严,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家长都应使出浑身解数,投入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利用自身的资源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就业。

3、“全员性”的参与具有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可能性

就国家政策层面上而言,为了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国家先后出台了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多项政策,有效的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效果立竿见影。对于高校,发挥全体教职工的力量帮助大学生就业也具有可行性。虽然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但是对于优秀的毕业生而言,工作对他们并非遥不可及,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可以轻松的找到好的工作,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全员性”促进就业的前提是优化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对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岗位的素质,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而后,在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的时候,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帮助大学生找工作,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笔者所在的学院即做到了这一点,不完全统计的结果表明,教师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在80%左右。学生家长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也是大有可为的,笔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本三学生的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本二学生的就业状况,究其原因,笔者也发现,本三学生的家庭状况总体要优于本二学生,本三学生家长的社会资源要优于本二学生家长的社会资源,就是因为学生家长所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寡导致了两类学生明显的就业差异。所以,充分挖掘家长在学生就业时的潜力,可以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多方协作,全员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1、思想转变是前提

就业工作需要全员性的参与,而且这种参与是自发、自愿的参与。但在高校里,就业往往被认为是学工系统的事情,其他教师缺乏这种自发、自愿的参与。因此,在高校里要使任课教师自发、自愿的参与就业,需要以他们的思想转变为前提。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是香饽饽,工作由国家负责分配,就业难无从谈起,所以那时,就业由国家总负责,学校、家长无需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在大学生就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隐形,由一手操办,转变为政策上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自然而然的转变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还要对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考核。虽然,时代已变,但在高校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抱着陈旧的就业思想不变,固执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与自己无关,那是学工口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即可,自己教出的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与自己无关。这是一种狭隘而错误的思想观念,前文已述,“全员育人”的理念要求高校的全体教师,要完整的完成育人工作,将毕业生顺利的送上就业岗位才是一个育人过程的结束,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和学工系统的老师一样,负有帮助学生就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长远看,就业工作可以说一所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工作,在当前生源趋紧的大背景下,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高校之间竞争最直观的指标,如果就业工作做不好,就业率低,必然就没有学生愿意来就读,很明显,学生到大学里来求学目的在于为以后的就业储备知识,但当他所学的知识不能确保他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时,谁还来学校就读,对于那些只想做所谓本职工作的任课教师而言,又将向谁传授知识呢。因此,对于高校任课教师而言,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业工作,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自己的学生就业,完成育人的最后一个环节。

2、全程推进是基础

对于毕业生而言,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自身素质是关键的衡量因素。而素质的培养却是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大学四年的不断推进。因此,就业工作应与大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同时,大学四年全程推进就业工作,这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

全程推进就业工作,要求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树立“就业力”为核心的思想,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学生活动的开展等均应围绕这一核心。淘汰社会需求少或没有需求的专业,课程设计上要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素质的培养,加强暑期社会实践的考核,同时,学生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扩大活动参加的覆盖面,活动开展的方式应向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方面倾斜,比如,可以邀请学有所成的校友来校做讲座,开设“校友论坛”,对在校生进行学业指导、思想启迪,也可以举行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切实锻炼学生的求职能力。总之一点,对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循序渐进的进行。

当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习成绩则要求不高。在这一情况下,对于在校生而言,也要认清形势,加强自己能力的锻炼,大学生里的书呆子在用人单位面前永远不受欢迎。对此,学校应加强指导,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从新手入学教育时起,就应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或是竞选班级干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支持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暑期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接触社会,到社会上进行锻炼。

3、全员配合是保证

就业工作的全员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全员性的配合,这是全员参与就业能否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

首先,家长应配合学校。虽然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由于处于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下,有些同学自律性较差,在此情况下,有可能大学四年一无所成,也就更谈不上顺利就业。因此,家长应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子女加强监督和教育,配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加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管理,从而学有所成,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同时,家长也要积极响应学校关于家长帮助子女就业的提议,积极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配合学校做好自己的子女的就业工作。

其次,学校配合家长。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学校也应积极配合家长。学校对家长的配合主要在于为毕业生找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比如,家长为毕业生联系了一家企业面试的机会,但恰逢学生期末考试,这种情况下,学校即应积极为学生办理缓考手续,在请假方面也应适当放宽要求。

再次,任课教师配合学工系统。虽然任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学工系统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按照“全员育人”的要求,任课教师与学工口的教师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应相互配合。出于学生就业的需要,任课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之时,在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上,应适当给毕业生留足在外找工作的时间。配合学工系统的教师,利用自己的资源,积极为毕业生找工作,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来校招聘,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在课程教学上,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曦,赵北平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明菊,范天森.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理念与实践探析[J].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11):68-70.

[3]王景尧.论“三育人”的育人观――兼谈全员育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93-96.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2010年党建思政课题。

作者简介:崔家新(1983―),男,江苏徐州人,法学硕士,淮海工学院商学院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有的放矢,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引导 下一篇: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激励机制的形成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