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9-29 12:03:48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对湖北长阳县发展特色产业的现状调查,试图总结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做法,以期对其他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长阳县特色产业的现状

长阳县地处鄂西大巴山区,国家级贫困县。该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高山蔬菜、肉羊产业、清江水产、柑桔产业、茶叶产业、中药材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的兴起,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长阳在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全县已形成8393公顷高山蔬菜、13万只清江肉羊、2703吨清江鱼、3323公顷优质柑桔、2724公顷茶叶、3466公顷优质中药材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建立起白氏坪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建鑫生物产业公司、夷水天然色素厂、清江柑公司等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企业达134家(见表1)。

资料来源:1、根据长阳县政府办公室、扶贫办、农业局、统计局提供资料整理;

2、“-”为数据暂缺。

二、特色产业对建设新农村作用

1、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加速农村工业化

特色产业已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加速农村工业化。工业化的初期总是从农产品加工业开始的,通过农产品加工业使传统农产品走向市场,适合市场化的需要。特色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一批工业项目的兴起,如白氏坪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园区,同时也培育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企业家。特色农业在农民收入中比重显著增加。比如火烧坪乡全乡700多农户成为现代“庄园主”,总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24户,50-100万元的达到200多户,10-50万元的达80%以上。原青树包村在全省村集体经济实力排行榜上跻身32强,被誉为“湖北高山首富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6000元。

2、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

特色产业的形成,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促进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向二、三产业转移,产品和劳动力也开始向城镇集结,同时,加工和贸易方面随着发展也不断拓展空间。如高山蔬菜的兴起,带动了火烧坪农资、观光旅游、中介经纪人、运输、仓储业的发展,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天上街市”。全乡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00多家,企业50多家。盛夏时节,火烧坪集镇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日车流量500多车次,人流量近万人次,物流量近万吨。有些业主在经营范围上集吃、住、乐、产、供、销一体化。同时,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每年到火烧坪打工种菜、加工、装车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为各地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大大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弱势地位,形成较强的产品竞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例如,近年来,出现了大户型庄园、公司制农业生产企业,生产中大量采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管理上采用委托-机制,公司治理出现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行为等等。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启示

1、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主导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竞争力。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便是“特色”。比如长阳反季节高山蔬菜,就是利用其时宜的气候特点。“特色”也是产品产异化的具体体现,降低了进入市场的门槛。一个产业能否诞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业发育初始时期的市场松紧状况。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由短缺走向相对过剩的时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市场进入者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发达地区凭借其资本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在大多数行业占领了制高点,客观上抬高了后进地区进入市场的门槛。为此,欠发达地区试图以一般产品进入市场难以成功,必须寻求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进入路径。长阳就是以其特色产业的资源独特性和产品差异性,巧妙地越过先行者筑起的市场门槛,成功地进入市场。这不仅缩短了特色产业进入市场的时间,而且降低了进入市场的成本。

2、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生产经营制度上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绩效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的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主要有,以火烧坪为代表的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渔峡口为代表的柑专业乡镇、以都镇湾为代表的茶叶和栀果专业乡镇,以榔坪为代表的木瓜专业乡镇,以大堰为代表的优质脱毒马铃薯专业乡镇。通过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提高了规模效益和专业化水平,突出交易的比较优势,分享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特色经济作物比常规作物收益显著提高,如种植高山蔬菜收入是常规玉米作物收入的3.13倍。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企业链条,建立了以牧业公司、水产公司、高山蔬菜公司、清江柑公司、夷水色素厂、建鑫公司(中药材)、维特魔芋胶公司、土家嫂特色食品公司,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搞活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开拓了农产品外销市场,开辟武汉、深圳、广州、福建等异地“窗口市场”,完善和调整产地批发市场,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外贸公司+农户”等产、供、销等农业产业化格局。

3、制度创新,激活市场竞争机制

发展特色产业,往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来实现的,而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著名的经济增长学家库兹涅茨认为,良好的制度不仅会促进技术进步,而且会促进技术的产业化。我们认为长阳在制度创新上呈现三个特点:首先,建立有效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土地有效集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得到土地租金后,有的弃农经商,有的则采取反租承包的形式,承包业主的土地和设施进行种植;有的又回到农庄打工,成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力量。其次,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再次,在契约组织形式上采取契约捆绑承包制。制度创新,激活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培植,提高效率。

农业产业化之初兴起的“定单农业”往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即农户普遍缺乏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过分依赖政府的计划命令,缺少对自己的约束控制,最终由龙头企业大包大揽,严重挫伤龙头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非制度或非市场安排的“护农”措施与政府的初衷背道而弛。实行“资金控股、技术、管理参股”契约捆绑承包制,能够把业主与承包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共同分享企业的利润,同时人也为委托人承担一定的风险,真正达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实现“双赢”,实现利益最大化。

4、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空间扩展的根本保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更要注重绿色和无公害化特点,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长阳始终把科技进步贯穿于特色产业的全过程。一是采用新技术,发展无公害食品。如高山蔬菜采用反季节无公害技术,选用抗病虫品种,坚持《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采用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快速生产优质种苗,提高水果茶叶、马铃薯品质,如马铃薯“鄂马铃薯3号”就是通过脱毒繁育技术,提高了马铃薯品级。还有推广畜牧产品分割加工技术、水产品保鲜冷冻加工技术、药材深加工技术、水果保鲜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二是坚持标准认证,树立“绿色品牌”。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农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产品标准化。在农产品优势产区,率先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验制度,加强对生产过程、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检测和检验工作。“火饶坪球白菜”、“清江柑”、“清江冻银鱼”、“钟离山牌涮羊肉”、“贺家坪老雾冲茶园”等14品牌和基地被认证为“绿色食品”。

5、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贫困地区一般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农民素质普遍偏低,捕获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政府的调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政府如何引导农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应根据“到位而不越位、引导而不强迫、服务而不代办”原则,主要解决“公司办不了,农民办不好”的事情,改变过去“命令式的计划模式”,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过去很多欠发达地区“拿着金饭碗要饭吃”,关键在于落后的交通条件和恶劣的投资环境。因此,政府积极引导协调特色产业的发展,为特色产业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绝不能越俎代庖。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探析 下一篇:我国资本市场功能与效率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