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例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时间:2022-09-29 09:57:43

103例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103例抗菌药物ADR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涉及7大类17个品种。在103例ADR中,>80岁者发生比例最高,占54.36%。喹诺酮类抗菌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等。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使用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6-0298-02

近年,关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较多,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ADR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其中1/4是抗菌药所致,每年因滥用抗菌药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随着抗菌药物品种的日渐增多、临床使用量日益增加,ADR发生率也逐渐上升,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为减少抗菌药物ADR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现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08年11月30日-2010年11月30日收集的103例抗菌药物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年龄与引发ADR的关系、药物类别、用药途径和ADR症状等进行汇总分析。

2结果

2.1发生ADR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发生ADR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具体见表1。

2.2发生ADR的用药途径

在103例ADR中,静脉滴注用药87例,占84.46%;口服用药15例,占14.57%;局部用药1例,占0.97%。

2.3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例数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例数见表2。

因ADR报告可疑药物可能大于1个,所以报告的例次大于总数。103例抗菌药ADR报告涉及的药物中,喹诺酮类抗菌药44例,所占比例最多,占42.71%;其次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18例,占17.47%。

2.4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见表3。

103例抗菌药物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有11大类。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心外血管居前3位,分别为37.66%、30.09%、10.68%;其余依次是代谢及营养障碍、神经紊乱、肝胆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交感和副交感、视觉、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

2.5发生ADR居前的抗菌药及临床表现

ADR发生率居前5位的抗菌药及临床表现见表4。

3讨论

2008-2010年间,我院共收集到ADR报告367例。其中,抗菌药物的ADR报告103例,占总数的28.06%,超过1/4。

从表1可见,103例ADR中,男性56例,占54.36%,女性47例,占45.63%,发生ADR者均大于60岁。本研究发现,抗菌药物在>80岁的老年人中,ADR发生的比例最高(占54.36%),这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较多有关[1]。因此,对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用药者应加强ADR监测。

对103例ADR进行分析,静脉滴注用药引起的ADR比例明显高于其它途径用药,这可能与临床静脉给药频率较高、制剂质量、药物配伍、溶液稳定性和滴注速度等有关[2]。103例ADR中静脉滴注87例,占84.46%。87例ADR中超常规剂量9例,占10.34%;与茶碱类药联合应用41例,占47.13%;滴速过快8例,占9.2%;其它29例,占33.33%。上述资料分析显示,静脉滴注的药物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故较易发生ADR、尤其易导致严重的ADR。因此,为了减少ADR的发生,临床应严格规范和控制静脉给药。

在103例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中,喹诺酮类抗菌药居首位,占42.72%;其次是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占17.48%。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合成抗菌药,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和五官组织感染等多种感染性疾病。此类药物在老年感染性疾病患者中也广为使用。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机能改变和药物本身存在的副作用,发生ADR的机率较年轻患者高,ADR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对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及软骨、皮肤、输液静脉的影响较常见,同时对血液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是一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由于其具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和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是临床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用量逐年上升,ADR报告也日趋增多。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多药联合使用也是ADR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原因。WHO的合理用药标准[3] 为医院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30%,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达 46.5%。因此,临床在使用抗菌药时,既要关注抗菌疗效也要高度警惕ADR的危害性,应:1)根据适应证正确选用药物,同时还需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细菌的耐药性,且在用药期间严密观察,避免严重不良后果。2)正确给药、包括正确的给药途径和正确的时间间隔。不同的药物要根据不同的药效特点、药代动力学特性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法。一般而言,口服给药既便利又经济,而且患者少受痛苦。给药间隔长短主要取决于药物在血液或组织中有效浓度的维持时间。如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需每日给药3~4次才能更好地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杀菌作用;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罗红霉素因在血液及组织中浓度高、半衰期长(12~14 h),可减少给药次数(每日1~2次),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3)正确的给药剂量。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感染部位,抗菌药物的剂量应较大(治疗剂量的高限);治疗单纯性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的低限)。4)联合用药。抗菌药联合静滴时易产生配伍禁忌,应尽量避免。

总之,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要掌握原则,合理用药,严防滥用,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4-75.

[2] 刘晓琰,崔敏,邓维,等.抗感染药物171例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1):67-69.

[3] 王爱霞主编.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

(收稿日期:2011-04-11)

上一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新制剂 下一篇:多发性硬化病治疗药物发展现状\研发进展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