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不同防治措施示范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29 09:44:43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不同防治措施示范效果分析

摘要 通过对2016年青冈县玉米螟绿色防控的3种防治措施的调查,分析其各种防治指标的效果。结果表明:应用Bt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螟防效最好,并对今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意见,供生产实践参考。

关键词 玉米螟;绿色防控;防控措施;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111-01

2016年青冈县承担绥化市农业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县各级领导和全体业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计划指标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探讨其合理应用措施,对今后玉米螟绿色防治提出科学的防治对策,笔者通过对相同地块的跟踪调查分析,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地块选择在青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园区劳动镇自力村,土壤为黑钙土,肥力中等,玉米品种为先玉335号,面积33.33 hm2,即赤眼蜂防治10 hm2、Bt可湿性粉剂防治10 hm2、投射式杀虫灯防治6.67 hm2、对照6.67 hm2。各处理均于2016年4月26日播种,5月18日出苗。

1.2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有吉林公主岭生产的赤眼蜂、郑州市登封生物农药厂生产的Bt可湿性粉剂、频振式杀虫灯BSC-PC01。

1.3 示范处理与示范方法

1.3.1 示范处理。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处理2:用Bt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螟。处理3: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CK对照处理,即不防治玉米螟。

1.3.2 示范方法。

(1)赤眼蜂防治。根据调查情况在玉米螟产卵始盛期,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采用2次放蜂法,放蜂量22.5万头/hm2,青冈县第1次放蜂时间在7月13日,放蜂量 12万头/hm2;第2次放蜂时间在7月22日,放蜂量10.5万头/hm2。

(2)Bt可湿性粉剂防治。用量375 g/hm2,有效成分含量50 000 IU/mg,使用3W-28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杆喷雾机喷洒,喷雾机安装美国Teejet喷头体10个,间距67 cm,作业喷幅6.7 m。

(3)投射式杀虫灯防治。在玉米螟化蛹羽化初期将频振式杀虫灯设置在以屯为单位集中堆放的玉米垛附近,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从秸秆垛中羽化出的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6.67 hm2 [1-3]。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调查分析

经过1年的努力,青冈县对玉米螟绿色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经统计分析,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处理1)被害株减退率、百株活虫减退率、虫孔减退率3项防治指标分别平均为53.7%、47.4%和50.2%,防治效果为52.1%;用高杆喷雾机喷洒Bt可湿性粉剂(处理2)被害株减退率、百株活虫减退率、虫孔减退率3项防治指标分别为64.7%、50.9%和54.6%,防治效果为61.7%;用投射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处理3)被害株减退率、百株活虫减退率、虫孔减退率3项防治指标分别为50.6%、44.0%和46.3%,防治效果为48.3%(表1)[4-6]。

2.2 产量效益分析

经过田间调查,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处理1)田间调查结果为:产量10 348.5 kg/hm2,增产率6.33%,纯增收619.5元/hm2;喷洒Bt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螟(处理2)田间调查结果为:产量10 572.0 kg/hm2,增a率8.63%,纯增收783.0元/hm2。用杀虫灯防治玉米螟(处理3)田间调查结果为:产量10 059.0 kg/hm2,增产率3.36%,纯增收316.5元/hm2(表2)。

3 结论

经过示范调查分析,应用Bt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螟防效最好,达到了61.7%,增产率达到了8.63%,效益较对照高783.0元/hm2;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次之,为52.1%,增产率为6.33%,效益较对照高619.5元/hm2;应用杀虫灯防治玉米螟防效最差,为48.3%,增产率为3.36%,效益较对照高316.5元/hm2。

通过1年的示范分析,对今后青冈县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一是玉米螟绿色防控依托先进的植保技术,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统防统治,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二是在保证蜂卡、灯、机器和药剂的质量的同时,还要在最佳防治时期进行科学防治,使防治时间达到最佳,力争防治效果达到最佳,才能确保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三是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是一项绿色环保、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于一体的综合防控措施,在增产增效的同时,对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生态安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

4 参考文献

[1] 张振铎,李国忠,王江,等.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的复合应用研究[J].昆虫知识,2010(6):1208-1211.

[2] 陈元生.我国玉米螟防治技术研究概况[J].杂粮作物,2001(4):36-38.

[3] 罗峰,裴忠有,高建明,等.甜高粱玉米螟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3(2):175-177.

[4] 胡志凤,孙文鹏,丛斌,等.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0):145-149.

[5] 石爱丽,邢占民,张玲,等.几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J].作物杂志,2014(3):133-136.

[6] 陈立玲,张庆贺,薛争,等.吉林省玉米螟生物防治现状与展望[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4):561-567.

上一篇:基于林业行政管理的林业供给侧改革探讨 下一篇:网络信息文化植入桂林农业旅游社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