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之我见

时间:2022-09-29 09:43:28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因此,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亦即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使得课程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有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点,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怎样才能构建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呢?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必须并且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此可见,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有效地教学活动来体现的。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创设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呢?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这是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的前提条件。

曾经有这么一个案例:“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学生的回答:变成水,判对;变成泥巴,判错;变成春天,判错。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还是因为语文老师只按一个标准答案批。孩子的回答多么富有智慧与想象力啊,又有着雪莱式的哲学的诗意。但鲜红的叉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观念,信奉标准答案、信奉教参,而无视孩子的创造,甚至“目中无人”。

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每个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时时想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孩子们最大的苦恼是他们的意愿、兴趣、需要和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常常得不到成人的尊重。包办代替、命令主义、成人决定一切的弊端比比皆是,严重的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老师要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辅导方法,要转换角色,在充分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走民主化的路线。对待学生诚恳、礼貌,“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切不可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要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凡事多从孩子的角度想想,想想孩子的需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要相信学生,放权、放手,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及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

新课程下,老师不再是警察或法官,也不再是课堂上的演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与诱导者;教师应该是学生智商、情商、道德商的培育者;教师应该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机会的创造者;教师应该是课堂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教师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营造者,教师应该是学生良好习惯、优良品德的塑造者。只有确立了生本主义的理念,明确了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才会有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实践。我们要积极的等待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唤醒学生身心中可能正沉睡的积极性、上进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把阅读、作文及其他语文能力训练与思维培养、创造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情感修养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知识丰富、语文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格高尚,能胜任未来学习、生存、发展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创造人才。

其次,语文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方式,激活课堂。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关键是要有新课程特别是有效教学的理念意识,而有效的语文课堂的关键主要在于教学实践的创新,在于教法学法的创新。教师要彻底改变“满堂灌”“注入式”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课堂激活,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新课程下教师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成为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成为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地方;成为师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那如何来使语文课堂成为这样的地方呢?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悟美,欣赏美,创造美。

语文课堂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可以阅读许多美文华章,可以用笔抒写自己的性灵,可以与人辩论尽显智慧与口才。它最易给人美的体验、美的教育,也最能打动人心,给人情感体验、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它经常与审美教育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并在体验感受美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情感,进而迸发创造的思维火花。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审美境界,让学生感受美,学会欣赏美,进而创造美。正如于漪说的:“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一位老师上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二泉映月》作背景音乐,忧伤的音乐、入情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乡愁的情境,诗人的情感与愿望不须老师做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深深理解并感同身受。中间除了朗读品味,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了三个问题:1.作者如何把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形象、深沉?2.四节诗表达的情感是并列的吗?3.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何处?学生讨论积极,品评到位,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如讨论第二小题是学生回答出了前三节诗写的是家愁,第四节写的是国愁,感情递进升华了,她及时表扬了学生,并板书“家愁国愁”,我说既然是递进,那我们能否将国愁的愁改一改,既避免了重复,又准确传达出感情的递进升华呢?”学生讨论激烈,“国忧”“国痛”等,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国殇”,学生们呆愣片刻,随即掌声大作,原来这位学生联想起了老师的导入语中总理在美访问时接见海外华侨华人时说的话“浅浅的海峡,乡之深愁,国之大殇”,虽是联想借用,但也是学生对文章与“殇”字的深入理解后的智慧火花的迸发。最后几分钟老师鼓励大家跟着费翔的歌声一起呼唤台湾同胞以及所有海外游子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一堂融智育、美育、德育于一体的课在把学生带入情感高潮时结束。

(二) 鼓励学生质疑,训练创造性思维。

中国孩子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笔试中成绩举世瞩目,但在竞赛间的交流中,他们往往做低头无语状,只有看到习题时,眼睛才会发亮。他们不善人与交流,不会提问题,而后者也许是中国学生的最大缺陷!中国孩子问题意识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实际上是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父母经常交代孩子“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爷爷奶奶的话”。父母最得意经常夸奖的是“乖孩子”,老师最高兴经常表扬的是“乖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追求下,培养出来的下一代自然也就成了“听话的小绵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然会后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收获。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而真正有智慧的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提出了更多的为什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探究性质疑,要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上《曹冲称象》一文时,进行启发:“同学们,你能否把曹冲称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有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提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还认为可以用岸上的人替代石头,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些学生之所以有这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是因为这位老师既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意识,又有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引导学生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使他们思维流畅、活跃、变通、独特,具有创造性。

(三)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并善于结合各种文体的各篇文章以及本节语文课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有效的教法,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慧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创设情境法”外,还曾用过“佳作欣赏法”、“唱画辅助法”、“诱导激思法”、“模拟表演法”、“作文求新法”等多种教法,效果非常好。而且现在经常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加强了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加了课容量,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所以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 重视语文综合性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同时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重视语文的综合性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就经常开展以下语文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1.“五分钟演讲”激趣法――课堂开始的5分钟尤为重要,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在课堂开始的5分钟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 “5分钟”口才训练法

“口才交际”是一项既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又可以为以后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在语文教学时,结合课本教材,进行适宜的口才训练。

(2) “5分钟”情景观摩即席演讲法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用,帮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的情境,通过音、像、画的完美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同学们带来双重冲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可让学生通过情景观摩进行即席演讲。

2. “转换角色”激趣法

在课堂上,同学们看教师的目光总是带着些敬意的,因为你是“老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总是有些毕恭毕敬的,假如你在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而是一名“导游”,一名“记者”,一名“科学家”,一名“诗人”呢?学生可能就会更加贴近你,更加喜欢你,进而上课的气氛随之活跃,课堂效率随之提高,因此,课堂上转换一下角色,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3. “板演展示”刺激法

常规课堂中学生的书写量一般都偏少,有时干脆“君子动口不动手,”一堂课下来有时收获很小,而通过板演,则可对大脑的语言中枢产生刺激作用,在感知协同律的作用下,形成特殊印记,便于提高记忆效率,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老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这个百花园中,发挥优势,探索实践各种教法,给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快乐、有兴趣并保障个性表现的氛围里听、说、读、写,让他们相对自由的按自己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深化的命题,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再探索、再思考、再总结。它是一个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永远探索的课题。

上一篇:再回首我们“爱恨交集”的问题 下一篇:宏观调控 优化课堂 扣纲务本 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