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城市发展中的“标志建筑”

时间:2022-09-29 09:15:21

浅谈在城市发展中的“标志建筑”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逐渐加强。每一个所谓的标志建筑项目,在它诞生的那一刻,人们就希望它在地域及文化特征中体现独立、自信的状态;并希望其为周边城市发展注入能量与活力,“植入”与其城市类似的文化特征,让人印象深刻:希望它成为城市变革的催化剂,强化城市地区的吸引力。

如何建造一个多方(政府、开发商、市民)共赢的公共文化建筑?如何强化城市的一体化和连续性,超越建筑单体性的模式,融入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公共功能?以两个项目为例加以阐述。

内蒙古鄂尔多斯体育中心(崔恫指导)

总建筑面积:22.9万m2设计时间:2008.11

项目位于康巴什新区东北方向的高新科技园区,地块西侧紧邻东康快线,北侧邻滨江大道,东南侧为规划的综合服务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体育中心建筑群成为沿河生态景观带的“统领”,成为从东胜进入康巴什新区的“城市门户”。

设计目标:

(1)摒弃以往过度重视竞技体育的设计模式,以增强体育中心与周边城市街区的功能互动为宗旨,创造一种崭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体育休闲文化模式,使其能够真正成为城市区域发展的动力引擎。

(2)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链,为赛后运营提供最优的发展经营模式,从而在功能适应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3)摒弃肤浅单调的纪念象征的空间手法,强调建筑群体的整体性、综合性、凝聚性及连续性,赋予不同功能空间以不同的个性。

(4)充分体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体现城市本土文化特质,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

(5)强调绿色、生态、节能的设计理念,创造一种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并以体育为主题的多功能城市主题公园,体现对人性化需求的关注。因为政府考虑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多次调整体育中心用地,使其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

第一轮(2008.11)投标方案,靠近鄂尔多斯大学,利于后期的运营,考虑当地气候及后期运营,尽量紧凑布置,形成盘龙之姿态。

第二轮(2009.2)用地挪到城市以南,旁边为城市住宅商业区,有利于商业的运营,尤其旁边有大河,更能凸显体育中心的威猛及粗犷气质。形成一字长龙形态。

第三轮(2009.10)因城市的发展向东北扩展,故改用地到创业产业基地。旁边也有大河。用地是刀把型,更考虑运营的原因,先以游泳馆及体育馆为先导设计,当城市人气及运营达到平衡点时,开始建设体育场。建筑设计创造不仅在项目的落实上下功夫,在项目的投标创作上,更要有耐力,才能够寻找到完美的设计目标。

重庆国际马戏城设计(崔恫指导)

总建筑面积:36318m2

设计时间:2009.8

设计目标:

(1)寻求与环境的对话。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和谐”理念。

(2)寻求与功能的对话。实现建筑与功能需要的完美结合、马戏城的表演功能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魔幻、神奇、诙谐的感受。

(3)寻求与形象的对话。一个与自然和地域和谐共生且体现马戏独特特征的形象。

(4)最后我们提出一个“城市梦幻场”的概念,既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圣殿又将成为人们编织梦想、发现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是孩子们美梦成真的地方。

“城市梦幻场”是日常生活的魔幻剧场和城市精神的教堂;“城市梦幻场”的概念是要将城市中心作成一个所有城市活力密集投射的中心,它包含并促进城市中所有的活动交流, “城市梦幻场”就是包罗万象!是一所魔法学校!儿童幻想拥有超强魔力的天堂!夜晚,造型同光影、水景交融,如“犀牛望月”浑然天成。

经过大量思考、联想、我们确定重庆国际马戏城设计定位是寻找魔法世界,创造梦幻感觉。在这一主题下,在大的功能布置清楚之时,我们开始了寻找符合我们感觉的形态设计。经过12轮方案设计,最后用犀牛望月来确定设计的意向形态,来诠释我们开始确定的世纪感觉目标。

只有经过艰辛的努力和团队共同的打拼,才能够使建筑从丰富的想象变成美丽的图画,再从美丽的图画变成可以实施的图纸,从实施的图纸落实成为建筑;只有经历了这些过程,才能理解建筑设计的每个阶段,才能体会团队的作用,才能感受到老一代建筑师严谨的作风,才能学会如何控制项目,在任何时期对项目保持创作的热情,才能不断磨砺自己,走向成熟。

作者:景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院副院长

收稿日期:2009年12月

上一篇:理想与现实:我们的时代,需要有理想的建筑师 下一篇:寻找理想的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