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笔重彩山水画中线与色的关系

时间:2022-09-29 08:47:19

浅谈工笔重彩山水画中线与色的关系

摘 要:工笔重彩山水画是传统中国绘画中最古老的形态之一。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中,以书法的线条勾勒画面的造型形态,以平涂罩染的方法敷色,已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程式。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其绘画形式在内容、技法方面的革新与探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向大自然深入生活,把握山川万物的具体形态,再融入主观的汲取与思考、智慧和情感,真实而自由的运用笔墨、色彩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出一片现代工笔山水画的新天地。

关键词:山水画 骨法用笔 笔墨

一、概述对工笔重彩山水画的新认识

从现存的实物可以考证,山水画之最初形源于东汉的画像石,正式作为绘画载体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山水画的理论成熟要早于山水画的本身,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曾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由此可见山水画始作的功能。在山水画发展中逐渐演变出青绿、水墨派别,也提出了皴、擦、点、染等笔墨讲究,历代的画家们在这“程式化”的基础上又皆有衍变。后世又以谢赫的“六法”为至上标准,其中“气韵生动”成为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随着世界范围内艺术的交流、借鉴,中国的传统绘画也不断接纳新的思想和潮流,在这延续传统的内部因素和受西方影响的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国工笔重彩山水画的现展。现代工笔重彩山水画是以线条勾勒形象,以渲染营造氛围,通过吸收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手法,对景物本身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的同时更注重体现其精神内涵,对笔墨形式进行重新的审视、整合和提炼,以一种新的形式作为思想与追求的载体,使画家们摆脱传统的“随类赋彩”的方式,表现出富有现代感的形式意味构成,可谓是“中国式”的风景画。

二、线――工笔重彩山水画的造型手段

(一)、对线的理解

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古老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的本身。线是最简单、最容易掌握的作画方式,在原始绘画、民间绘画中,大都以“线”构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指出了“无线不成画”。线具有比其他绘画方式更能简练地概括物象的特征,所以许多绘画流派以及风格发展到最高阶段,往往是通过线的表现功力,以追求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说:“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可以说中国绘画中的线来自于书法,其用笔也源于书法的用笔,以其独特的作画工具――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自由灵动地表现出起伏使转的线条,粗细、长短、曲直、方圆等不同效果,体现了书法美、生动美,因此可以说,中国画就是线的艺术。

(二)、线具有强烈的生命动感

中国画把重视生命作为最高纲领。工笔重彩山水画中的线,就是生命和力量,是画的灵魂所在,充满了生命动感和情感起伏意味。线的运用,是创造形式美的重要因素,画面中的线,不仅是物象“形体”的表现,而且还是物象“质量”的表现,通过运用不同性质的线条去表现物象的不同质感、气度、神态,并且将画家对物象的不同情感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

李泽厚先生指出,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强调表情,讲究节奏、韵律、味道。在原始社会时期,陶器上出现的几何图形,都是以线勾填,流动的线条就有节奏,有韵律,给观者一种音乐感。中国画中的线源于书法,书法具有一种抽象美和音乐感的节奏美,画面中被抽象、净化了的线,同时也是一种净化的情感的形体造型,通过提炼和抽象的线条,不仅表现自然界物象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表现了画家的思想情感,中国画的这种线性艺术,是以具体的、有限的、有“形”的线,去表现抽象的、无限的、无形的“神”,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合一的境界。

(三)、线是传达情感语言的符号

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骨法用笔”,成为中国绘画的造型路线,也是表现画面的重要手段。“骨法用笔”的表现依赖于线条,通过抽象的线条把握捕捉物象的骨气,写出物象的内部生命,线不仅是技法上的表现,而且也是情感的传达渠道。

线寄托了画家个人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也决定了画家的不同风貌和个性特征。线条的软、硬、紧、疏、柔、轻重、缓急以及长短、粗细、干湿、浓淡、快慢等等的节奏变化,都表现了画家丰富的情感体验。往往垂直的线会给观者一种坚忍不拔、庄严肃穆的感觉,水平线则给观者一种平静、无限的感受,而曲线会给观者带来舒畅、流动、轻快的感受。线的品格不仅是画家的笔墨情趣,而且也反映了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品质。

三、色彩的内涵

(一)、墨是一种特殊的色

中国绘画中最高的颜色是玄妙的墨色,墨经水化,墨华淡沱,它充满迷茫空阔却又气韵高清,画家们对墨的青睐,源于老庄美学中的“五色乱目”,也可以说,我国绘画对墨色的选择是道家对形式美的产物。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到“运墨而五色具”,“墨具无色,五色具备,则天地之象具在”,墨分五色指的是焦、浓、重、淡、轻,确切地说明了墨中的渐变层次。上千年来,多少大师们凭借各自对“笔墨”的感见,创出了各家、各派、各法,这些法式又被我们具体地理解为用墨的浓、淡、枯、湿、勾、皴、擦、点及泼墨、积墨、破墨、焦墨等不同的墨色效果,并提出了清、沉、润、和、活等墨色的审美要求。

(二)、墨与色的关系

在中国绘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笔墨占主导地位似乎已被定格,色彩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功能罢了。中国的画家们主张“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之不可夺墨,犹宾之不可涸主也”,清代画家王原祁在《溪山卧游录》中更有辞说到“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墨与色在画面中只有以互为依附的关系出现,才能使画面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又需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以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墨与色在使用的比例上也会对画面的色彩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墨、色的浓淡虚实对比所产生的相互关系是影响画面墨、色视觉比例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色、墨之间的虚实关系,使画面达到平衡、协调,水对用墨、色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水的调合,色、墨交织,才能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内容,也增添了工笔重彩山水画的韵味。

(三)、墨与色运用的自主性

南齐谢赫“六法”论中提出的“随类赋彩”,是关于对中国画色彩法的最早概述。“随类赋彩”就是依随其种类,依其相似者而赋采,唐代画家王维有“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议论,足以说明墨是一种特殊的色。但墨与色却始终是“犹宾之不可涸主也”,南宋陈简斋曾说“意不足求颜色似”,可见中国画家设色的态度,虽然这样可以使画面达到简洁、华丽的效果,但这是源于传统技法中的程式惯性,是一种程式的表现,是简单地把“赋彩”理解为“赋色”。根据物象客观存在的外在色相或是颜料的色相,加以敷色,却忽视了以色敷色中会出现有色无彩的局面,这样会使客观事物有失精微,也不能使主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大自然中的色彩千变万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空间,也给予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所以我们要真实地感悟色彩,色与墨一样是具有精神意味的心象之色,只有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更多的去展现画家的主观性和意象性,这样才能给现代工笔重彩山水画一个创造发展的空间。(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 殷双喜 陈政.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 林容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上一篇:浅谈初中生的有效阅读 下一篇:普瑞巴林和消炎痛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