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

时间:2022-09-29 08:19:01

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

摘 要:近几年构式语法受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关注,但它在二语习得方面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原因主要在于构式语法自身的局限性,但构式语法强调习语类构式的研究可能成为它与语言习得领域结合的突破口。

关键词:构式语法 二语习得 习语

一、引言

构式语法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它是基于认知语言学提出的有别于传统的以动词为中心的论元结构理论的一系列假设的集合。其理论基础来自于C.J. 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代表人物有C.J. Fillmore,Goldberg和Paul. Kay。构式语法理论所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论元结构,词汇、语义以及标记性构式。按照严辰松(2006)的观点,构式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任何的语言表达形式,只要其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方面是不可以从这个语言表达形式的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中推测出来,就可以称为构式。按照Goldberg (1995)的说法,构式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句式、习语、谚语、复合词、语素等等。

二、构式语法的提出及其特点

传统的以动词为中心的论元结构理论认为句子中的主要动词决定了句子的形式和意义,动词可以投射出自身的论元结构,也就是说,只要依靠主要动词我们就有可能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而Goldberg (1995, 2001)的研究发现动词或许没有人们过去所认为的那样有着很强的预测句子意义的能力。他的依据是:(一)在很多的句子中,动词的词性和意义是变化的。比如,传统的论元结构理论将动词“sneeze”看作是一元动词,因为在通常情况下,“sneeze”主要出现在“sb sneeze”这样的句子中。而在“Pat sneezes the foam off the cappucino”这样的句子中,“sneeze”似乎又变成一个三元动词。这里“sneeze”已经不仅仅是“打喷嚏”的意思了,还包含有“让某物发生移动”这一动作。(二)动词与句式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同样一个动词经常会出现在多种论元结构框架中。如“slice”,它的原型意义是及物动词“切开”的意思,但它却能出现在以下5种论元结构框架中,分别表示不同的行为动作:

例: 1.He sliced the bread.

2.Pat sliced the carrots into the salad.

3.Pat sliced Chris a piece of pie.

4.Emeril sliced and diced his way to stardom.

5.Pat sliced the box open. (Goldberg, 2003: 221)

正是由于以动词为中心的论元结构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以上两种现象,Goldberg (1995)提出采用构式,即形式和意义的匹配来解释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之间这种内在的、复杂的规律性。较之传统的论元结构理论,构式语法理论可以从更加细致和直观的角度来解释动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产生的与其原型在语法和语义上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式语法是对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的继承和反叛。与生成语法一样,构式语法承认语言是一个认知系统,通过各种结构之间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语言,同时,它也强调语言学习的必要性(Goldberg, 2003)。不同的是,构式语法自身的某些特征使得它在解释某些语言现象,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上比生成语法更有说服力。

三、构式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

尽管构式语法有着诸多优点,但其目前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次,而它在语言习得领域的应用性研究还处于尝试性阶段。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真正站出来采用实证研究证明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的研究寥寥无几,值得一提的只有董燕萍,梁君英(2004)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动词向构式的转变体现了学习者会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由表层(依赖动词)向深层次(依赖构式)处理和分析句子的发展过程。

然而,其他与构式语法相关的习得方面的研究大多数是研究学习者对具体的某一种构式的习得情况,如Bley-Vroman & Joo (2001)的研究就是考察韩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中的方位构式的习得情况。像这样的研究还远谈不上是将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充其量是借具体的构式来看这类构式的习得情况,而这种具体的构式只是无数构式中的一种,并不能涉及构式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

构式语法自身的局限性也直接导致了它未能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理论本身来说,构式语法针对的对象是“边缘”语言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它对于普通的语言现象缺乏解释力。而且Goldberg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理想化了,真实的自然语言远比Goldberg所认为的形式和意义的匹配要复杂。

其次,构式语法认为一个动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构式中从而产生不同的构式意义。且构式语法也没有给这些数量众多的构式做出明确的分类。到底有没有最基本的“原型构式”呢?如果有,原型构式又有哪些?界定原型的标准又是甚么?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一大堆数不清的,无法界定和分类的、混乱的构式。也就是说,本来学习者只需要记忆一个动词的若干个意义,构式出现以后,学习者不仅需要记忆动词意义,还要记忆由动词构成的数量众多的构式的意义,这显然不符合语言上的经济原则。而且,对构式的分析过程相对于对动词的分析过程要复杂的多。与动词相比较,构式的意义更加不稳定,变化迅速,不容易掌握,不容易被学习者接受。这就决定了构式语法很难被广泛应用于语言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可以说,构式语法若要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就必须经历一个“由繁到简”的分类和压缩过程,以增强自身的“可学性”。

四、习语:构式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结合的突破口

虽然构式语法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导致了它不能与二语习得很好的融合,但构式语法对习语、谚语等构式的研究却是值得语言习得领域的关注的。这类构式的形式相对于其他构式更加固定,其意义不容易从组成成分中推测出来。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并能灵活地使用大量英语的习语、谚语能够促进自己的英语更加地道、流利。但目前看来,习语是外语学习中非常困难的一部分,而且习语教学也是目前外语教学中十分薄弱的环节。这样,我们可以借助构式语法对习语、谚语的深入研究探寻英语习语习得和教学的方法。构式语法对这类构式的研究表明:理解构式中的习语性首先要理解语言的特殊性,而要了解这种特殊性就得了解语言的一般性(董燕萍,梁君英,2004)。按照笔者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理解含有习语类构式的句子涉及到一个从习语的字面意义习语整体意义习语的字面+整体意义的过程。要理解习语构式和整个句子的意思,除了依赖习语整体意义,学习者往往还要借助词汇构式内部单个词汇的字面意义来帮助分析构式意义。这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习语字面的原型意义获得不少关于习语整体意义的信息。这样一来,学习者就可以避免一味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和习得大量的英语习语了。构式语法对习语、谚语这些语言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可能是其与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相结合最可行的突破口。

五、结语

总的来说,构式语法的产生不能理解为是对生成语法的颠覆。它的出现更应该被理解为是弥补了生成语法在解释“边缘”语言现象上的不足,并能够辅助生成语法以及其它的语法理论更好地解释语言现象。由于构式语法本身的局限性,这一理论尚未与二语习得研究建立密切的联系。但可喜的是,构式语法对习语、谚语这类构式的研究可能会给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这可能成为构式语法研究与二语习得研究结合的突破口。我们期待构式语法研究能够结出更多的能应用于语言习得研究的果实。

参考文献:

[1]Bley-Vroman, R. & Joo, H. The acquis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locative constructions by native speakers of Korean[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1,(23):207219.

[2]Goldberg, A.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95.

[3]Goldberg, A. Patient arguments of causative verbs can be omitted: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argument distribution[J]. Language Science, 2001,(34/45): 503-524.

[4]Goldberg, A. Construction: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03(7): 219-224.

[5]董燕萍,梁君英.构式在中国学生英语句子意义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6]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上一篇:谈情感意义的可译性 下一篇:商标的语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