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时间:2022-09-29 07:30:43

结合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摘 要: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人们欣赏美术作品是通过用眼睛来观察、进而用内心来体验的。孩子画画,都离不开观察生活、观察事物、观察别人的表现手法。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结合欣赏书中插图和范围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他们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头脑中形象储存逐渐丰富,让通过观察所得到的深厚积累成为创造的源泉。

关键词:美术;观察;视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55-01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人们欣赏美术作品是通过用眼睛来观察、进而用内心来体验的。儿童的观察能力目的性不够,随意性大,容易被事物的局部细节所吸引,把握不住观察要点,缺乏分析比较的观察能力。而且,由于兴趣的关系,学生可能注意观察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因此,学生要想能够很好地用自己的画笔展现美,就应该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同时美术教学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很好载体。

一、结合欣赏书中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书中所选作品,一种是名家作品,极具欣赏价值;一种是为讲授绘画知识的配套生活场景照片;一种是带有儿童气息的学生创作画,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一般根据创作要求及所学绘画知识进行观察。在讲授八册《平视的房舍》、《俯视的房舍》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第八页及第十页的房舍图片,明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是:房子的门、墙和房子的顶部。其次让学生感觉自己所处的观察位置、视觉角度,从而明确自己是从平视和俯视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然后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生活实际中观察事物的形态,进一步验证这一条规律:从不同角度看事物能够看到事物的不同形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能够主动地有目的的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以便全面的认识事物,从生活当中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在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后能够多角度的表现事物。学生在根据本课题内容创作作品时就能不拘一格地想象和绘画。

二、结合范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范画是教师用来讲解美术知识、指导学生习作。必不可少的直观教具。因此,对于范画的观察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观察应该极具目的性。

1、结合讲解构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生在作画过程中,构图安排是否合理是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所谓构图,即根据题材和主体思想的要求,把要描绘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把物象在画面上的方位、主次、大小、比例、疏密、远近以及明暗、色彩等加以适当组织,就能使画面具有较好的形式美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讲授十册《绘画中的构图》时,出示两幅色彩静物画(一幅画构图合理,一幅画有缺陷);然后让学生自由对比观察,因为分析与比较使观察与记忆进一步深化,只有通过分析与比较,才能观察得深入。观察后谈谈感觉如何。教师在学生自由谈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有序观察,引导学生思考:1.瓶花、茶杯、书和桌布分别处于什么位置?2.这几样静物的大小比例如何?3.这几样静物的色彩有什么变化?在学生进一步观察、体会、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一幅好作品的构图要求:物象最好置于画面靠中心的位置,但又不能画在正中心,否则将给人以呆板的感觉,物象又不能画得太大或太小,太小使人感到空虚,太大则使人感觉到闷;物象的四边要留有空余,而且下方所留的空白应稍多于上方,否则画面形象便给人以下沉与不稳定的感觉。画面主体物像应突出,一切陪衬与次要的景物都要向主体集中,主宾相互照应,不然就给人以零乱和分散的感觉。由于物体受光线不同方向的照射,各个块面的受光程度不同,因此出现深浅不同的明暗层次,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表现出这些层次。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会根据自己所要表现的物体或心境去自由设计。再依据这些要求观察自己创作的每一部是否合理,是否达到最理想的结果。

2、结合讲解着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美术教学是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的范画要尽可能的把事物的美展现出来,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及指导作用。这就要求一方面从构图上体现,一方面是明暗、色彩上体现。教师在处理范画时对于颜色的观察要求也要明确。让学生在看到作品时感觉舒服、漂亮、美,进而进一步观察这种良好感觉的来源是什么?在讲授八册《水族箱》时,教师出示教具:一个用方便面盒作的水族箱,盒子里的背景是湖蓝色的,盒子里吊着各式各样的鱼,底面上粘着一些水草、珊瑚、石子等。学生在惊叹水族箱的美丽之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鱼的不同形状、鱼身上设计的不同花纹、鱼的不同颜色、鱼和鱼之间的遮挡关系、鱼的颜色与水族箱背景的对比关系等找答案。尤其是花纹设计、涂色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各种不同颜色来装饰鱼,进而来展现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这样细致的观察使学生从表面化上升到深层次的思考。在讲授十册《绘画中的静物》时,观察重点则放在颜色的冷暖、颜色的过渡、物象的明暗关系,看其黑、白、灰明度与层次的关系等等。而这些方面的观察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细致、认真,边观察、边思考、边对比。比如表现静物中苹果的颜色,着光点部分要浅、亮一些,背光点要深、暗一些,在表现暖色的物象时要用黄、粉、红等颜色,要表现冷静的、厚重的物象时要用棕、蓝、黑等颜色。学生在观察中懂得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用纯的色彩来涂,既要考虑如何搭配色彩好看,又要考虑怎样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又协调,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才能把物象的层次关系表现清楚。当然,学生在创作之前,首先需要在认真观察事物色彩的基础上进行,然后结合课上所学有关色彩表现的方法和知识,才能真实的再现生活中美好的场景。学生在有深度的观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深度的思考。

孩子画画,没有任何功利的观点,他们把画画看作是有趣的游戏,在不自觉之中却倾注了他们自己的情感,携带着对事物不同程度的观察、认识和理解,并在绘画过程中透视出年龄、性格,以及对色彩的喜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观察生活、观察事物、观察别人的表现手法。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就要紧密结合自己所教授的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头脑中形象储存逐渐丰富,让通过观察所得到的深厚积累成为创造的源泉。

上一篇: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