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2-09-29 07:12:38

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高中体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发展不仅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发挥体育的全方位作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一、结合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之间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体育课程因为课程本身的限制,教学内容之中难免会有一些比较激烈、对抗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促进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在激烈对抗的活动之中失利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 促进学生情感能力的发展。要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情感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学生出现紧张、焦虑和不安等情绪会造成出现一系列的消极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心的筛检,尽可能帮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身体情况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之上要慎之又慎,尽可能多地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举个例子来说,笔者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会进行不同的任务安排和项目训练。比如有些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独处,跟班级其他同学虽然相处起来不显很多的隔阂,但是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学生就应该参加到群体活动之中,比如拔河、篮球比赛、接力赛跑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群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慢慢的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强烈,也会变得比较开心。积极的情感体验会让学生更加乐观和开朗。而对于比较内向的学生,就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可以先单独和这些学生一起活动,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一些基础资料。通过羽毛球对打、操场慢跑等活动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慢慢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慢慢打开自己的心扉,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

2. 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些学生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因此为了改善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应该有选择地采取一些行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对一些学生有选择地降低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也就是说,在学生一开始接触一项体育运动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渐渐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学生的技能水平就能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二、注意对学生持续培养

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其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心理的培养一定要注意同时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激发学生的欲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慢慢地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能让学生觉得很遥远而丧失了进取心,但是也不能太过简单,让学生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学生在连续的失败之后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会起到阻碍作用。但是如果学生很容易就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很可能会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这样一来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之中就会因为骄傲自满而难以进步。所以教师学习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但是也不会让学生在尝试之后不成功就产生挫败感。

2. 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虽然对学生的目标设定有时候要有选择地降低一点,但是对学生却一定要严格要求。通过严格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变得更加有纪律、有组织。只有严格要求,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之中才能够尽可能做到心无旁骛。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帮助提高他们的敏捷性和协调性,一旦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很可能会就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终导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3. 有选择地进行对抗性训练。对学生进行对抗性训练虽然有可能出现一些安全问题,但是安全性训练却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控制对抗性比赛的激烈程度。在对抗性训练之中必然会有胜负,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原因胜负心还比较重,因此对抗性训练的结果对学生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教师要注意控制好度,对于胜利一方的表扬要适可而止,对于失败一方则更多的要进行鼓励和安慰,同时帮助学生总结教训,争取在下一次训练之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总而言之,高中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广大教师要对体育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电磁场理论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