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面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时间:2022-09-29 06:24:05

基于“双面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摘要: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届时我国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有一半向职业教育转变,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S大学工商管理类各专业通过实施面向水电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改造、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培养等“双面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关键词:双面向;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76-03

所谓“双面向”就是既面向“行业”又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它是S大学既服务水电行业,又服务三峡地区经济“双服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双面向”人才培养体系包含:“双面向”的专业改造、“双面向”的课程体系、“双面向”的队伍建设、“双面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双面向”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等5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实施“双面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以来,S大学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行业特色鲜明,就业率逐年提升。

一、依照“双面向”实施专业改造

从2004年S大学经济与管理各专业按大类招生开始,通过设置专业模块方向课等方式,满足学生按市场需求选择专业方向;随后过渡到按照“专业建设成熟度+市场需求度+人才培养定位满足度”来改造传统专业,增设专业方向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实施按专业方向招生和培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水电行业大中型企业每年均会主动到S大学招揽管理类人才,人才质量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专业模块方向设置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电力行业对电力市场营销人才的需要,S大学在开设电力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获得学生和用人单位,尤其是涉水电类企业的好评,师资上通过引进、原有专业教师到水电企业挂职实务训练、外聘兼职教授(教师)也已满足要求,并符合人才培养的定位,2009年改造成功,2010年顺利实现按电力市场营销方向进行招生、培养。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计划每年定向培养100名左右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旅游职业经理人才,为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尤其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区域提供高素质的旅游专门人才。利用专业改造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对物流管理专业增设港口物流、医药物流等专业方向,工商管理专业面向工程类培养项目管理经理人方向进行改造等,实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定位的目标。经过改造与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已于2010年度被S大学认定为“品牌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从2010年开始电力市场营销的招生工作,旅游管理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班”开始招生,物流管理的港口物流、财务管理的水电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方向等均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构建“双面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水电行业和三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为导向,辅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发展,实施“学科平台+专业基础+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了“双面向”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强化厚基础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就业、兴趣等,在专业拓展上实行新跨越。平台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科基础,分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平台,通过平台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以后专业拓展、个性发展提供保障;按专业特性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保证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模块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各专业的自由度,学科类下的各专业结合自身专业服务水电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实际,通过专业模块引导学生结合个人职业规划进行选择;或通过在原有课程中增加章节、案例教学来突出水电企业运营与管理相关知识,培养和引导学生职业取向和职业素养。旅游管理专业适应旅游国际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宜昌国际水电旅游名城发展的需要,增设国际旅游与导游模块、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模块。旅游管理专业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财务管理专业通过开设工程管理原理、工程财务与成本管理、施工单位会计和投资项目评价等模块课程,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工程项目的财务决策与管理能力训练。物流管理专业针对宜昌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成为长江上、下游物流联系的国家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增设港口物流、国际货运、集装箱与多式联运等课程。市场营销专业为了适应电力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增设电力市场营销方向,通过开设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供应与销售管理、电力产业政策与市场监管和电力客户服务管理等核心课程及实践,培养既懂电又懂营销的复合应用型成才,深受电网企业的欢迎,2010年第一次招生第一志愿率就达到了1∶10。

三、形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按照“双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实施专业改造与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工商管理类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青年教师到水电企业挂职等实务训练,高级职称教师积极参与水电企业科研合作等机制,培养教师的实务工作经验。如市场营销专业全体专业教师利用暑期到宜昌供电公司顶岗挂职轮训,物流专业教师到宜昌市港务局、交通物流发展局进行实务训练,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教师深入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和中国葛洲坝集团等大型水电企业进行培训和项目咨询等。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或曾经供职于企业,或在企业挂职过,或与水电企业合作开展过课题研究等,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达到95%。

四、探索了“双向互动”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

“双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必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人才培养方案虽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执行中想要落到实处,其保障机制就异常重要。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优化,从战略合作层面突出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职责,满足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需要。走出去方式: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宜港集团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云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水电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30余个,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请进来方式:聘请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三峡财务公司总经理、中国葛洲坝集团副总经理、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国家电网公司宜昌超高压局党委书记、湖北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云南云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等多人为工商管理类兼职教授(教师),不定期为本科生开办学术讲座、授课、毕业论文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等。

五、建立了“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设置均以“行业+区域”为主导,依托S大学服务水电、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加深水电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广泛了解,缩短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好地就业与创业。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面向水电行业和区域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拥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职业拓展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到企业后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以及教学执行中一贯坚持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齐头并进,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校内实验室注重模拟企业运营环境进行企业招聘、财务预算核算、物流配送、酒店管理、景区导游实务等技能训练;校外实践基地注重岗位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熏陶。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校外基地与学校实验室明确分工,能够在校外基地解决的问题,就不带到校内实验室,同理,能在校内实验室解决的问题也不带到校外实践基地。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授(教师)有机结合:实行校内教师不定期到水电行业和区域内大中型企业进行挂职实务训练,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校外兼职教授(教师)不定期到校内主讲或合讲部分课程或开展学术讲座,对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实践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等;校内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进行企业内训,提供管理咨询等,校外兼职教授(教师)到校内对专任教师开展专业技能指导,相互合作,实现双赢。

六、“双面向”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1.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稳步提升。近几年,工商管理类四级英语一次通过率稳步提高:2009年、2010年2011年四级英语一次通过率分别达到85%、86%、88%,在S大学名列前茅。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均能结合指导教师科研课题和实习或工作单位选题,实证分析课题比例逐年上升,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系统梳理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产生一批高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如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权配置研究――以中国葛洲坝集团为例、湖北电力公司营销策略研究、福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薪酬管理分析、建设三峡航运物流中心的策略研究等近30余篇荣获省学士学位优秀论文。学科竞赛成果显著,工商管理类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铜奖5人次,省大学生挑战杯赛金奖4人次等,银奖10人次。工商管理类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获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三等奖3人次,发表科研论文14篇。

2.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尤其面向水电行业和三峡区域大中型企业就业人数逐年上升;社会声誉显著提高,新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2014年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将全部面向省内按一本招生。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意见的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的满意度很高。

3.建设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双面向”人才培养凝练的成果获得各类奖励,如《省属综合性大学跨门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S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S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面向水电行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荣获S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分制下大类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管理实践》荣获S大学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一系列建设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对“双面向”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的认可;另一方面,在教育界、用人单位涉及的行业中影响力也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50.

[2]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现代教育管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2,(09):72-75.

[3]鲁武霞,张炳生.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向高职本科转型[J].江苏高教,2012,(03):139-141.

作者简介:戴发山(1967-),男,汉族,河南商城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上一篇: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下一篇:城乡二元经济转型的实现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