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小企业的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09-29 05:59:34

服务中小企业的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 要: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本课题组在对浙江省台州地区200家中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领班”人才为目标、以“1+N”课程包为特色的服务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 中小企业 人才培养模式 领班人才

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企业发展需要1。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和催生产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2。但是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实现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明显困难,对人才的要求也与大型企业有鲜明差别。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要认真思考当地中小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特点,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人才需求脱节的部分,明确自身使命与需求之间的契合点,紧扣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充分思考如何有效对接中小企业需求特征,强化服务意识。

1.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为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明晰中小企业在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解决目前存在的人才需求难题,我们对台州市200家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历时两个月,根据样本企业目录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1份,调查企业涉及20个行业类,其中人员规模100以下的企业共99家,占调查总数的51.83%,100-500人的企业92家,占调查总数的48.17%。

1.1人才需求类型呈现结构型差异。在高、中、低三级人才需求中,技术人才与营销管理人才的比例并非完全一致。调查显示,基层技术人才所需求总量仅占基层总数26.99%,而一线的销售、业务人才需求却占到49.88%,比技术人才需求比例约高23%。在中、高级人才需求中,技术人才尤其紧缺,所占比例都接近70%,这与基层技术人才需求26.99%的比例有明显差距。

1.2人才需求分散。调查的企业中平均每企业人才需求数量为10.31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更分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人才招聘与管理的困难。据统计,零售业平均每企业所需人才数为20.13人,是需求人才数量最密集的行业。

1.3人才需求迫切感强,基层与中层人才需求尤其紧缺。81.97%的企业认为自身人才非常紧缺,只有4.91%的企业认为自己完全不需要引进人才,14.75%的企业认为自己基本不缺乏人才。对高层次人才的紧缺程度与整体人才紧缺状况基本一致,但只有60.66%的企业选择了非常紧缺,比整体比例少了21.31个百分点,反映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基层人才的紧缺程度更加敏感。

1.4对人才的应用性、复合性要求更高。企业规模小决定了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人才能用、人才多用成为众多企业对人才的务实追求,76.2%的被调查企业要求员工至少掌握三项以上关键技能,企业往往要求其既是技术型、操作型的好手,又熟知产品知识及商务原理,甚至对整个企业战略上都具备把握能力,对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较大型企业更高。

1.5人才适岗性差,流动性强。有6.56%的认为现有的人才完全不能适应岗位需要,27.87%的企业选择了不能适应,65.57%的企业认为现有人才基本能满足岗位的要求,没有一家企业认为现有人才能完全适应岗位要求。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岗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入更少一些,要求人才到岗即适岗的心态也很明显,企业对现在人才的岗位适应度满意度要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1.6更倾向于内部培养人才。11.48%的企业认为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人才都非常困难,45.9%的企业认为内部培养人才有困难,62.3%的企业认为从外部引进人才有困难.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外部引进人才困难相当大,很多企业宁愿选择自己培养,却又不得不面临人才的流动性大,人才制度不稳定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地方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职院校是为中小企业输送人才的主要机构,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对院校输送的人才岗位适应程度、职业能力与态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究其原因,部分院校并没有真正形成服务企业、以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随意性大,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开发脱离市场需求实际,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用人部门要求;社会需求论证不足,盲目上专业,客观上导致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的结构型矛盾;大量基层管理与技术岗位的人才缺口与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调研不充分、定位过高等。

2.1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还没有形成长效、稳定、紧密机制。在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教育部联合五大部委提出要积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3。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地区、行业、企业,依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地方性高职院校热衷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忽略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各大院校切实有价值的知识支撑,也很少能真正实质性的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

2.2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错位

2.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市场进行细,对当地的产业环境、专业环境与职业环境分析不够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不具备针对性。以台州市为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等两所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基本上沿袭国家专业标准分类,针对台州中小企业密集的集群产业开设的特色专业非常有限,培养的人才表面看起来适应性强,属万金油型的人才,实际上适岗性差,进入企业之后需要很长的适应期,且因为缺乏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深入了解,专业职能受限,综合素质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2.2.2人才培养规格过高,与中小企业的岗位实际不符

中小企业最紧缺的是基层管理与技术人才,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设定更多反映了人才五年之后的岗位目标,与中小企业提供给应届毕业生岗位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中小企业的动力减弱,心理产生强烈落差,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热情下降。

2.2.3课程设计学科化现象明显,素养与能力培养缺失

不少企业认为,刚步出校门的学生最缺乏的是职业素养与能力,他们的知识构成明显理论化与老化,课程的内容、形容、教学手段更多因循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科做法,有些甚至与真实的工作需要完全不一致,不经过企业的重新培训无法上岗,而中小企业的培训往往着眼于应付眼前工作,不利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从学生的角度看,相当多刚刚开始工作的毕业生表示自己在学校三年或五年所学知识不如在实际工作中三个月的收获更大,一开始完全无法适应工作要求。

2.2.4实践环节的落后与缺失是能力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

实践环节目前主要包括随堂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环节四环节,但受客观条件及专业实施的主观因素影响,实践环节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以个方面:(1)课程学习依然以教师的理论阐述为主,学生的实验操作多为体验性实验,且与理论课程内容存在脱节现象。(2)实训课的客观条件及仿真环境不理想,相应的硬件及软件条件更符合大中型企业的要求。学生在实训课程中获得的能力与中小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有很大差距。(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困难。单个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非常有限,是学校在组织校外实训时最大难题,如果解决后零散实训的效率与安全问题,目前可供参考的经验很少。

2.2.5专业设置滞后性与中小企业职业结构的变动性相矛盾

未来社会的经济将是区域经济占主导地位。经过前一段时期的实践,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区关系的重要性取得了共识,在专业设置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区域经济和社区的需求。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特征,职业结构频繁变动,而专业需要一个成熟期是教育的内在规律,由于只是条状的、线性的结构,院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就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办新专业,这必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

2.2.6师资特征制约了服务中小企业人才培养

据统计,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理论教学型教师较多,从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的教师分别达到32.59%和53.44%以上,从事实践教学的仅有13.97%;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直接从院校毕业任教比例达75.4%,从企业调入仅占10.6%4。高技术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即使是从企业调入的教师,具备中小企业工作背景的依然非常有限,来源于国企、大型企业中层管理岗位的占到主流,在从事能力模块教育时无法给学生切身经验,这严重制约了所培养的学生与中小企业一线岗位的天然亲缘。

3.建设服务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3.1转变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姿态,把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培训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出发点,从提高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和技术水平的需要出发,分析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意识为先,将培养适合区域企业特点的人才当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如辽宁24所高校联合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集合高等院校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截止到2010年,全省4个产学研战略联盟性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已与全省500多户中小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6年来为中小企业创造产值约65亿元5。这客观上既服务了地方经济的人才需要,又解决了自身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了解市场需求、培养模式老化、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都能通过合作平台得到更好的解决。

3.2以“沉入企业、深度调研”为基础,打造创新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产业特点,抓住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集群产业,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入深度调研。调研方式以沉入企业式的深度访谈、到岗挂职等形式开展,以切身工作经验为基石,厘清人才培养方向。比如在台州地区,选择汽模配、化工行业中的典型中小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采取院校教师一人一岗轮岗挂职的方式调研,针对岗位撰写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与汇总人才培养目标。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在102个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基础上,初步确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培育为一线技术骨干、班组长、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领班”式的创新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领班的岗位职责描述更符合中小企业需求定位,岗位设置情况、职业能力更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领班”岗位对接专业,“领班”岗位对接课程更有针对性。

3.3以“有效教学”为抓手,完善以“1+N”课程包开发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6。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低效率、教学质量低效果、低效益从根源上是因为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客观上导致大量到中小企业工作的员工动手能力差、夸夸其谈,主观上不屑于基层工作。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以能力本位,结合本校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切实提高与长效学习能力为培养重点,有效性应更多体现出“任务明确、内容有用、方法科学、学生主动、教师热情、过程和谐、结果显著”的特点。所谓“1+N”课程包开发是指打造学生一项核心高端技能、围绕全面发展抓好相关“N”个技能的支撑。以帮助学生进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后,适应岗位多样化需求和行业结构化变动。

参考文献:

1.邓志良 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67.

2.张锐敏.关于我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09年5月27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

3.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事部 科技部 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

4.吴强.基于教师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7):49.

5.郭保平.6年来辽宁校企合作已为中小企业创造产值约65亿元[OL].

东北新闻网:liaoning.省略/liaoning/252/3512252.shtml.2010-05-06

6.牟惠康.以有效教学理念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设计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0

上一篇:提升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论略 下一篇: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