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正义思想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29 03:38:54

国内外生态正义思想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生态正义亦称环境正义,保护生态权利、实现生态正义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聚焦的热点问题。生态正义研究缘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有色人种、低收入人群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环保抗议运动。本文从多方面对国内外生态正义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现有研究状况,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向。

关键词:生态正义 路向 文献综述

保护生态权利、实现生态正义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聚焦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与正义的关联性、生态正义的研究路向以及实现生态正义的可能性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

国外研究回顾

生态正义亦称环境正义,缘起于198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华伦县居民游行示威,反对将有毒废弃物掩埋场建设在有色人种、低收入人群以及其他弱势群体聚集区附近,并由此引起国内一系列的环保抗议运动。1987年,一本名为《必由之路:为环境正义而战》的小册子出版,该书首次使用了“环境正义”来呼应这场运动。西方学者尤其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生态正义思想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一)关于生态与正义的关联性的研究

1988年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彼得·S·温茨(Peter·S·Wenz)的《环境正义》,该书被认为是生态正义领域内的开创性的著作。作者将生态正义运动中产生的思想同环境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孕育出自己的环境正义理论。他认为,社会正义和环境保护的议题必须同时受到关注;环境正义的实质是分配正义。国际环境伦理协会主席詹姆逊认为“正义是环境正义的核心和灵魂,要用环境正义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佩珀(David Pepper,1992)提出“我们应当从社会正义推进到生态学而不是相反”,“社会正义或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缺乏是所有环境问题中最为紧迫的”。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1998)提出“社会经济的和生态的正义问题史无前例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事实已越来越清晰地表明,他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侧面”。大卫·哈维(David Harvey,1992)提出要透析正义的不同语境,理解正义的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的关联性。

(二)关于实现生态正义的可能性的研究

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解释了全球化背景下侵害生态正义的根本因素,他提出由于每个人对于分配的标准认知不同,以及分配所必须考虑的可靠的成本和利益计算体系在一个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很难找到,所以“分配性正义”原则根本不可能实现,正义之唯一可行的形式就是生产性正义,生产性正义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生态学社会主义,生态正义实现的路径在于从“分配性正义”到“生产性正义”的转变。

(三)关于马克思语境下的生态正义的研究

大卫·佩珀(David Pepper)、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约翰·贝米拉·福斯特(J.B.Foster)等认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必然包含着生态正义的维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莱斯(William Leiss)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态,他主张不是消除“控制自然”的观念,而应给予其重新解释:“它的主旨在于伦理的或道德的发展而不在于科学和技术的革新”。据此,重建科学技术的价值基础,建立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这些思想和观念构成了走出生态危机的源头,走向生态正义的现实之路,也打开了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研究思路。

国内研究现状

(一)对国外生态正义思想的评价

我国学者冯颜利(2011)等在分析了奥康纳的“生产性正义”思想后提出,人们对于正义的诉求是多元化的,“生产性正义”不可能是生态正义的唯一形式,而分配问题又是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性正义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而奥康纳的“生产性正义”思想没有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也就注定了“生产性正义”思想是不可实现的。董慧(2011)介绍了英国学者大卫·哈维的空间、地理生态正义思想。她提出哈维对生态正义的解读,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之一;同时,哈维运用的辩证法的思维范式、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角以及实证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后现代的研究方法对未来生态正义思想的研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二) 当代中国生态正义的构建的研究

就我国生态正义的构建问题,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三种视角:其一,分析当前国内外生态正义现状。骆徽、刘雪飞(2005)从种际正义、国内正义、国际正义三个方面分析生态正义的现状。其中,从种际正义的角度看,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从国内正义的角度看,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获得资源上和承担的义务上不成比例。从国际正义的角度看,新的生态殖民主义泛滥。发达国家将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即便如此,发达国家排出废弃物总量也高过发展中国家好几倍,但发达国家却没有因为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而承担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责任。其二,分析我国所面临的现实环境问题,确定生态正义责任主体。郇庆治(2009)认为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至上性”以及经济发展“无边界”,必须从确立“发展的边界”开始寻找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绿色道路,中国政府必须真正承担起一种守护社会的环境正义的监管责任。其三,关于实现生态正义的具体内容的探讨。李惠斌(2011)提出生态正义的具体内容包括生态权利的保护、购买或生态补偿等,实现生态正义应当从制度上建立个人、家庭、社区、区域、国家各个层面上保护人们的生态权利、维护全社会的生态公平和生态正义。

(三)关于生态正义研究的路向

其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或经典著作出发,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思想。李惠斌(2008)在《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一文中,将生态正义、生态权利、生态价值列为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研究视角。明确生态价值概念,保护人们的生态权利,维护全社会的生态正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目标。王建明、王爱桂(2008)深入挖掘《共产党宣言》,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存在一红一绿两条线,《共产党宣言》不仅仅批判资本的扩张,而且也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生态入侵;不仅仅是揭露资本家的阶级剥削,而且也揭开资本主义生态剥削的“面纱”;不仅仅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而且同时是在透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共产党宣言》具有双重主体,是红色革命和绿色革命的“交响乐”。

其二,从当代西方多种思潮出发。联系生态正义思想进行研究。李培超(2005)在《论生态正义》中介绍了女性正义问题和社会生态学的生态正义理念。生态女性正义主要是当代生态女性学者在分析生态危机时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上是男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压制,妇女儿童是生态危机的最大受害者,要消除这种不正义现状,就必须颠覆男权主义文化,实现生态女性正义。社会生态学反对把社会和自然分离开来,社会生态学学者口中的生态正义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正义、男女之间的性别正义,而是人、自然、社会等等各种存在要素的合理搭配与功能的和谐。

其三,在生态伦理学视域下思考正义问题。刘湘溶、曾建平(2000)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人—自然—社会”动态三维坐标体系,全局性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动态三维坐标体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人际正义。人际正义是不同时代、种族、性别、阶层等利益主体在分享利用环境、保护生态、负担生态破坏以及恢复生态环境的成本等方面的权利与责任上的平等等,主要包括了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这里区分的主要标准是时空上的差异。代内正义是时间上的处于同一时代内,但却处于不同空间地域范围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态正义;代际正义则是时间上处于不同时代,但却处于同一地域范围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态正义。国际正义是指同一时代内在不同国家间公正地处理全球性生态危机及与生态危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种际正义指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和谐、正义。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首先,对于生态正义思想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化和整体化的理论。当前,大多数研究是针对某一具体学科与生态正义思想的联系进行挖掘,缺乏多学科、大范围的交叉与融合,缺少从整体上把握生态正义思想。学界在生态正义思想的研究上存在诸多争议,现有研究形不成系统,更没有将生态正义思想结合我国生态保护实际升华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

其次,我国的生态正义思想研究是从研究西方环境正义开始的,其主要的概念、用语、范式均是西方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烙印十分明显,生态正义思想的研究未能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因而,其在我国的传播、发展极其有限。

再次,关于生态正义的研究的实践性不足,缺少典型案例研究和更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需要在正义性制度的构建、实施和落实等方面拓展。当前,多数研究是解释性、描述性、学理性研究,对于生态正义的实现机制、如何解决生态正义实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针对我国生态正义问题案例的分析和相关制度的设计、构建的探讨也是远远不足的。

第四,在诸多研究中,多数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人与社会这一重要关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的社会性在现代化通讯工具的帮助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人对社会的影响比以往每个时代都深刻;反过来,社会对于人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亦是十分重大。现有研究中往往关注于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问题,忽视了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问题。

最后,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在探讨我国环境问题时提出:面对今天的问题,我们需要新的智慧。可能,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可以阻止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恶果。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启发对中国仍然是很重要的。然而,当前研究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挖掘、梳理生态正义思想方面和深化、发展马克思的“生态正义”思想并使之成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方面严重匮乏。

(二)未来研究的路向

笔者认为,生态正义思想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第一,丰富、整合现有研究成果,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整体化;第二,积极研究我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的生态正义思想,创建我国自己的生态正义理论学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正义理论体系;第三,在发掘生态正义具体案例并加以研究的同时,探讨针对生态正义问题的制度建设,提升生态正义思想研究的实践价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第四,深入发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正义思想,提炼升华为理论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1.[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2.[英]大卫·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美]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出版社,2007

4.[美]约翰·柯布.从怀特海哲学的角度审视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5.冯颜利.生态学社会主义核心命题的局限—评詹姆斯·奥康纳“生产性正义”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6.董慧.空间、生态与正义的辩证法—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思想[J].哲学研究,2011(8)

7.骆徽,刘雪飞.小康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正义及其实现[J].文史哲,2005(2)

8.郇庆治.终结“无边界的发展”:环境正义视角[J].绿叶,2009(10)

9.李惠斌.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J].新视野,2008(5)

10.王建明,王爱桂.红色经典的绿色视野—《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1.刘湘溶,曾建平.作为生态伦理的正义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上一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下一篇:我国城镇化对消费需求效应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