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音乐剧走在“大路上”

时间:2022-09-29 03:27:50

中国式音乐剧走在“大路上”

近年来,音乐剧创作在国内已成风潮。各文艺院团和文化企业在演出形态开拓、寻求市场卖点上,对音乐剧寄予了极大的厚望。然而在经历了一阵热火朝天的制作之后,看上去是四面开花的中国音乐剧,却迟迟不见灿烂春天。无论是演出票房、观众口碑还是艺术奖项,中国音乐剧仍处于表现平平的尴尬境地。但无论前景如何,音乐剧终于作为百花园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它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有着那么多的不足,但人们仍惊喜地发现,中国式音乐剧正走在创新发展的大路上。

外来音乐剧倍受追捧

2010年11月16日,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韩国CJ集团对外宣布,联合投资成立国内首家以音乐剧和大型演唱会等为主营业务的亚洲联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中国音乐剧产业化运作正式迈出第一步。

所谓音乐剧,兼有舞台剧和音乐影片的含义,是基于某一故事情节的音乐、对白和舞蹈的总合。作为音乐剧圣殿之一的百老汇创造了很多全世界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其演出的四大名剧都是连演10多年甚至20年长盛不衰,获奖无数,创造过全球票房几十亿元的商业奇景。

据称,百老汇代表着西方戏剧行业的巅峰,它的成功是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成就。今天的百老汇已不仅是指一个地理范畴或是它周围的剧院,而是指一个推动着纽约经济的“百老汇产业”。

百老汇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不单要计算音乐剧的票房收入,还要看到它对纽约旅游业的推动,这包括与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项目收入。百老汇产业每年为纽约创造的票房和旅游收入是48亿美元,每年到北美巡演的票房收入是32亿美元――这两项相加就是这个产业每年为美国创造的财富――80亿美元。

百老汇规模最大的音乐剧制作和管理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斐尔特表示,在3年内把整个百老汇的音乐剧产业带入中国。第一步打算是在音乐剧制作上,把更多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改编成中文版带到中国;然后逐步培养音乐剧人才,建立音乐剧学校。

据斐尔特介绍,他们的第一部音乐剧《国王与我》将在中国内地排练,所有主创人员均来自百老汇。斐尔特将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中文版的经典音乐剧《我爱你》。

2001年,人民大会堂上演韦伯爵士世界音乐剧经典曲目音乐会盛典,可以说这是纯正的百老汇音乐剧第一次在中国亮相,也是为百老汇音乐剧进入中国这个巨大舞台鸣响了前奏。

这次演出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效果,中国观众对于音乐剧的热情使得煞费苦心筹备这次音乐会的英国国际巡演团和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为之后引入著名音乐剧《猫》埋下了伏笔。

2002年6月,被称为音乐剧“四大名著”之一的《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亮相,并连续展出20余场。这场由全球最大音乐剧制作公司之一的伦敦麦金托什公司负责提供全部演员、舞美人员、布景及伴奏乐队的音乐剧,首开了原版全本欧美音乐剧在中国舞台上演的先河。

接下来的10年,《巴黎圣母院》、《猫》、《音乐之声》、《歌剧院魅影》等世界著名音乐剧相继引入中国市场。虽然都是外文原版,但所有演出场次的门票被抢购一空,演出都大获好评。

例如,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第一次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时,就创造了还未开演就售出35场演出共5万张门票的近8成的票房奇迹。而《猫》在2003年来中国演出之后,2008年再度在京连演50多场,上座率都高达90%以上。

业内人士发现,在演出市场并非普遍繁荣的情况下,音乐剧却拓展出新的艺术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潜力。

2010年6月2日,英国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本浮上水面。2010年6月2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与小星星公司全球执行制作人安德鲁共同签署了《妈妈咪呀!》中文版版权协议。

根据协议,英方将派出专业团队协助选拔中方包括导演、编舞和音乐总监在内的创意团队,以及舞美各部门的技术团队,整部作品预计将经过一年的制作,于2011年6月上演。

至此,中国将成为除英语外,全世界第13个拥有《妈妈咪呀!》独立语言版本的国家。据透露,此次版权协议期限为五年,《妈妈咪呀!》中文版将辐射所有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和地区,计划巡演区域除中国大陆地区外,还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并将进入新加坡。

《妈妈咪呀!》中文版巡演计划于2011年下半年启动,首轮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演出,之后开始内地二、三线城市及港、澳、台、新加坡等地的大规模巡演,演出持续时间为3-5年。

相对于其他国外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更加新颖,全世界已有超过4200万人次看过,在北美、澳大利亚、欧洲及亚洲的240个主要城市上演。

本土音乐剧处境尴尬

音乐剧进入中国后,一部戏连演上百场的记录让其他艺术种类叹为观止。于是,不少国内的演出商开始蠢蠢欲动,有的直接引进原版音乐剧,有的开始借鉴国外音乐剧的模式,创造自己的本土音乐剧。

令人不解的是,国外的原版音乐剧不管演出多少场依旧有观众追捧,而国内的本土音乐剧不管有多少专家叫好,票房就是上不去!

在国内有很多企业都想尝试音乐剧市场的开发,但是由于对演出人才要求高,创作水平要求高,市场资金投入大,很多公司都没有走得很远。有关专家指出,中国音乐剧产业化程度低,与国外较为成熟的音乐剧市场相比差距很大。

据称,《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外国经典作品引入国内市场并长期上演,培养了大量的中国观众,让原先对音乐剧懵懵懂懂的人们忽然间对音乐剧胃口大开。

全国有20多所大专院校相继成立了音乐剧专业,其中最早的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已经培养了几代音乐剧专业人才。音乐剧,可以说正在成为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艺术品种。

近年来,中国音乐剧进入开拓期,数量激增,几乎每年都有几部作品出现,有时一年多达十几部。多数作品都以民族化为己任,并且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索取创作素材。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意识可谓深入人心。

大量的作品、大量的人才、大量的欣赏爱好者,这些都形成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按理说,应该佳作迭出。

然而,多年来大多数作品基本没有保留下来,更不用说进入市场长期演出了。数量不少、品质欠佳、观众冷淡,是眼下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整体状态,这与近几年外来音乐剧的热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于原创音乐剧演出难以持续,也使很多音乐剧专业毕业生最终改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面对中国音乐剧的尴尬局面,人们不得不回过来头重新考虑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剧。有人认为,目前多数所谓的音乐剧作品不能算是真正的音乐剧,许多创作者至今还不清楚何谓音乐剧。有不少作品开始以音乐剧创作为目的,可完成之后才发现面目全非,只好改称“音乐话剧”、“歌舞剧”、“舞台剧”、“戏曲音乐剧”。

分析人士表示,不管是不是真正的音乐剧,创作和投资热毕竟形成,而且动辄数百万、数千万。可是在关键问题,或者说中国音乐剧的软肋没有解决之前,再多的产品也是一时热闹。

首先,市场化是音乐剧生存的前提,一部作品产生之后只有长期定点演出,才能显示其价值。然而,这恰恰是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弱项。

据称,中国音乐剧创作多数没有长期打算,投资与立项决策主观随意,根本不考虑国内外市场前景,许多作品只图获奖、进京,因此不可能留存在舞台上,更不可能像国外经典作品那样一演就是十几年。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音乐剧一开始就从商业化入手,导致创作者过于看重金钱利益,没有静下心来研究创作。表面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却不能掩饰其中的浮泛,其结果是没有达到真正音乐剧的标准。

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则认为,缺少专业音乐剧团、专业剧场、专项资金、专业营销人才,市场操作不成熟,是中国音乐剧成长受制约的主要因素。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音乐剧根本症结在于创作不成熟,剧本立意落俗套,故事不动人,人物乏个性,情节少跌宕,冲突缺张力,展开无逻辑,从而导致音乐剧起步之初便失去了戏剧品格和剧场趣味,让音乐剧的整体魅力大打折扣。正因为创作的低水平,导致音乐剧产业链在启动时便出现断裂,以致上演率、上座率、票房营销无从实现,衍生产品等后续动作无法跟进。

另外,制作人也不合要求。中国音乐剧制作人大多由专业演出团体的院团长担任,其中多数人懂艺术不懂市场;也有少数独立制作人,懂市场但不懂艺术且缺乏诚信。对于音乐剧产业链来说,剧本创作是龙头,制作人是核心,这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个最为薄弱的环节。

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中国音乐剧缺少基本环境――西方音乐剧创作建立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艺术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鉴赏需求都有了工业时代的特点。而这些音乐剧发展的要素在中国尚不完备,因此说,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音乐剧。

中外融合开启新天地

近几年,经历了西方当代著名音乐剧的启蒙后,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从业者对音乐剧逐渐从陌生变得熟悉,进而开始越来越迷恋音乐剧。

值得称道的是,从改造剧院、成立合资公司、建立音乐剧院线巡演体系,到学习完整的百老汇经营模式……中国为“引进”、“移植”音乐剧做足了准备。

有关专家表示,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在注重原创和探索的同时也注意引进,但创作上没有受到外国音乐剧形式的羁绊,而是牢牢扎根于民族特色和大众当代生活基础上,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剧为主流。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认为,现在中国市场叫好又叫座的音乐剧还是原版百老汇及伦敦西区的经典剧目占多数,中国原创的音乐剧市场还未完全打开。中国音乐剧刚刚经历了第一步,即引进国外优秀剧目,现在正是进行第二步的好时机,如果先将经典剧目的中文版做出来,学习吸收经验,再创造本土的作品,就会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高度,进而打造出如纽约“百老汇”一样的音乐剧集群区再辐射到全国。

而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大都市以及华东地区文化中心,拥有音乐剧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条件和市场基础,同时能够在长三角及东南亚华语地区产生辐射影响力。

以上海为基地打造中国音乐剧产业中心是可行的,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黎瑞刚认为,上海具有上演世界著名音乐剧并得到高票房回报的经历,这些音乐剧在上海的“生根发芽”具有相当强的可行性。

此外,中国音乐剧还应注重原创产品的研发,扩大其在世界华语地区的市场份额,为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和世界音乐剧的发展做出重要而积极的贡献。

外国的音乐剧经过上百年的锤炼,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当规范而实用的运作规则,中国能否把这些规则洋为中用,进而融合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运作模式,这是长期良性发展的前提。

尽管中国原创音乐剧尚还年轻,相信在世界文化娱乐市场上,她一定会逐渐绽放出让世界称奇的美丽。

上一篇:收藏古董相机“很给力” 下一篇:信用卡逼她走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