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的成因

时间:2022-09-29 01:45:55

分析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的成因

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源高速度、大规模的广泛流动期,呈现出国际、区域、产业流动等多方位不同特点以及流动无序性、不均衡等问题,文章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将成因分为宏观经济因素、微观经济因素、政策环境因素、流动人员自身因素四个方面进行逐一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状况,为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流动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流动 特点 成因

一、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状况概述

人力资源流动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国家、地区、城乡或行业、企业之间进行的流入或流出,可以划分为宏观人力资源流动和微观人力资源流动两类。其中,宏观人力资源流动主要是指人力资源在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地区之间、国家内部城乡之间的流动;微观人力资源流动则主要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所发生的流动。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1.4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3%,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5%,四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33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25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所进行的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一是迁移流动人口中男性略多于女性,2009年迁移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二是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是青壮年,15—59岁年龄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体,达到1.6亿,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9.8%。

二、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

(一)宏观人力资源流动特点

1.国际间人力资源流动明显增加且范围日益广泛。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间人力资源的流动也随之增多,而且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入和流出国不断增加,范围越来越广泛。

2.省内流动为主,省际流动为辅,且省际人力资源流动仍呈现出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

2000-2010年我国各地区人口数量和所占比重的变化。东部地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且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稳定增加,但所占比重却在逐年降低。

3.城乡间人力资源流动以从乡村向城镇流动为主。就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城乡构成来看,仍然以从乡村向城镇流动为主。这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城镇与乡村之间人力资源流动的趋势。

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还呈现出其他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流动规模方面,呈大规模且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流动组织程度方面,由盲目流动逐步转变为有序流动;流动时间跨度方面,由“候鸟型”迁移逐步转变为“移民型”转移;流动空间分布方面,由区域内就地转移逐步发展为跨区域转移;流动动力机制方面,由之前比较单一的追求经济收入增加发展为追求子女教育、医疗条件等多元化动机。

(二)微观人力资源流动特点

1.同行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不断增加。同行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流动并不改变原来所在的行业或职业,仍从事相同行业或职业的工作。

2.不同行业之间人力资源流动快速发展。不同行业之间人力资源流动改变原来所从事的行业或职业,随着各行业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现阶段许多行业的各类组织或企业,逐步减弱和放宽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背景、行业背景要求,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源的跨行业流动。

三、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特点的成因分析

1.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各国、各区域、城乡之间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研发、医疗及教育水平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流动的整体流向和流量。

2.微观经济因素。微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收入的高低、就业机会的多少、升职空间的大小、个人能力能否发挥、税收的高低等。无论是行业内部还是行业之间的流动,都是由于存在着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升职空间、税收水平、个人能力发挥等的差异,而发生的。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流动,则主要是由企业多元化经营,、并购等经营战略或方针、内部岗位调整等引起的。

3.国家政策环境因素。我国当前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使得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城市化进程、教育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扶持、国际交流等相关举措,都为人力资源流动提供了政策环境支持,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才为人力资源流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流动人员自身因素。导致上述人力资源流动特点的流动人员自身因素也就是人力资源流动特点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流动人员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教育水平、心理因素、人际关系和工作能力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源是否流动的意愿和流动方向等。

四、结论

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各国、各区域、城乡之间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研发、医疗及教育水平等和行业经济收入的高低、就业机会的多少、升职空间的大小、个人能力能否发挥、税收的高低,再加上不同人力资源群体的年龄、性别、文化教育素养等的差异,导致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流动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背后也难免会隐藏着一些诸如人力资源流动无序、不均衡及人力资源流动身份管理障碍、政策障碍、社会文化因素障碍等问题。因此,要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找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协调各区域各产业的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波,李莉,张超,人力资源流动研究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3):216-218.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3]中国新闻网,加拿大留学生总数近10万中国留学生人数再居首

[4]熊丙奇,黄培清,我国区域人力资源流动失衡原因[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4-27.

[5]王知桂,李建平.中国城乡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的特点、成因及趋势[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7.

[6]熊丙奇,全林,顾锋,我国行业人力资源流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7(5):194-198.

[7]熊丙奇,人力资源流动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冯慰荣,人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宫禄尧.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流动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9(2):9-11.

上一篇:系列英语生活剧提升学生素质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