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德语二专,有目标但不功利

时间:2022-09-29 01:43:16

学习德语二专,有目标但不功利

周四上午上完《财政学》的课,一周的专业课程就结束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去哪里玩,可我并没有参与。我的周末被第二专业德语占据了。有同学不解:“你为什么会选择二专呢?为什么要学德语?”已经坚持一年多的我陷入了沉思。“哦,原来我选择德语是那么的单纯与顺其自然。”我不禁自言自语。

我在一所理工科大学的管理学院。大一课程很少,小日子过得舒坦,但大把的空余时间却不知道如何利用,百无聊赖地看手机、刷微博或是闲逛的日子觉得有些空虚。看到同校的工科生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我倒觉得他们学得很充实而羡慕不已。

在大二伊始,我决定修一个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充实一下自我。

要想拿到第二专业学位,除了修满规定的课程外,还要提交毕业论文,否则只有结业证,这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毕竟,自己的专业课任务很重,如果想拿两个学位,毕业时候就要提交两篇论文,考研的时间也会变得更加紧张。

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报名了。我们金融专业很多同学会选择会计或者管理作为二专业,这样相辅相成,知识互通,学起来也相对容易。而且到了毕业季,一个拥有金融能力又掌握财务知识的人常被称作“人生赢家”。

但我选择了德语。

初选德语,只为挑战

学校选择德语作为第二专业的同学大部分是工科出身。作为机械制造大国,德国在机械高科技方面拥有绝对实力。我们学校提供了很多去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还设有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上海本地德企众多,掌握德语的人就业时又多了一招“必杀技”。

但带着这样明确的“功利”目的,学习德语往往难以坚持下去,因为德语很难。

记得第一节德语课的场景,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下德语的特点,大多数学生都只接触过英语,所以只能拿英语来和德语作比较,跟着老师读了德语三十个字母,奇奇怪怪的写法与读法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第一感受特别肤浅,甚至觉得好多读音跟汉语拼音差不多!最调皮的一个发音是小舌音,刚开始接触只是觉得好玩儿,后来才发现它成了我学习德语路上的拦路虎。一个周过去了,我依然发不出来,急得我多次课后找老师寻求秘诀。老师推荐给我一个妙招:喝一口水,含在嘴里,然后练习。

回去之后,我按照这个妙招练习了一周,成功地发出了这个音。尝到了挑战带来的喜悦后,我开启了学德语的疯狂模式。每天清晨,室友还在睡梦中,我便早早起床,在学校国际园找一个排椅晨读。上海的冬天来了,潮湿的空气里夹杂着不可侵犯的寒意,但我从未懈怠,依旧按照之前的习惯,每周至少三天早上去读德语。我把单词拷贝到kindle上随时背诵,读音、课文朗读从未耽搁。就这样,小舌音不在话下,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顺畅了。

学了德语后,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英语是如此的简单。英语的语法规则明晰,需要不断积累的大多是词汇和知识面;德语的复杂程度想必可以和汉语媲美了,汉语中有四个声调,德语中分为三个性:阴性、阳性、中性,记住单词的同时必须要记住它的性,而记住性的唯一方法就是“记忆”,因为这个区分真的毫无章法可寻。

德语中代词分为一、二、三、四格,不同的位置要使用不同的格,代词要变位,形容词也有了词尾。德语老师经常重复一句话,在德语中“凡是规则,皆有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这些规则的作用很小很小,因为例外总是太多。为了更准确地记住,我联系一切我所知道的事物和这些单词的性结合起来,找到了不易忘记的背诵方法,一有空就拿出笔记来复习。

德语很难,花这么多功夫,越来越觉得好像不太合算。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

每次周六上课,老师都会苦口婆心地说,大家要坚持!但是,能够坚持的人却越来越少。周三、周五晚上出勤率有50%,但周六真的寥寥无几。一学期过去,一半的同学因为坚持不下去而退掉了二专,原本两个50人的德语班只剩下总共40人,大二伊始,40人再次缩减为20人。

一位自动化专业的同学看我每次上课都饶有兴趣,询问是什么支撑着我。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德语很难,我想学好,不想放弃。”单纯的动机让这位同学半信半疑,但我无需解释,学一门外语的快乐只有自己才知道。

我学习德语只是为了学好这门语言,算是对一个全新事物的挑战,至于实用,我没有太多的考虑。

像德国人一样周密

慢慢的,我对德语和德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德国人遵守规则与自律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让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缜密的计划,大把零碎的时间被我利用了起来,这个好习惯反过来又帮助我更好地学习。

学德语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大二的金融专业课程多得令人发指,几乎天天满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安排金融和德语的学习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原本周三、周五晚可以写专业课的作业,周六上午可以外出逛街,但因为有德语课,两晚加一个半天就被扣除了。

于是,每个周六上午下课,我会拿出便笺像德国人一样详细又周密地规划一周的作业与复习安排。我不在时间上下功夫,而是在效率上做文章。专业课上不明白的问题尽量做到两节课空和课后找老师解答,当天的作业没有特殊情况绝不拖到第二天。

每学期的考试周,十门考试课同时来袭让很多同学抓狂,突击只能是临时抱佛脚,关键在于平时扎实的积累。这时候,德语的学习,像是警钟,一周敲几下,提醒我在学期末不要狼狈不堪。学习德语后,我的专业成绩非但未受到影响,反而越来越好。每学期的一等奖学金(前2/100)与上海市奖学金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说,一开始选择德语,是50%的新鲜感与50%的冲动,现在则是100%的热爱。

享受不带功利心的学习

我学德语的目的是单纯的、没有功利心的。虽然我有表面上的“功利”目标:拿二专学位,但这是在学好德语的基础上的附带收获。而且,如果只为二专这个“功利”,与学习德语的付出相比,肯定是不“经济”的。我完全可以选择与金融相近的会计,学起来困难会少很多。

经济学总讲究付出与投入的报酬比,可在年轻时候,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付出与收获孰多孰少,虽然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可不付出的收获一定是零!

别人问我,付出这么多时间去做一件与专业关系不大、回报也不太好说的事,到底值不值得?我想,从德国人身上学到的缜密思维和严谨品质、时间与生活的平衡安排、一门新外语的掌握,这些财富是显而易见的。以后,我可能再也不会有这么多时间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不会有这样全心全意、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学习了!

十几岁的时候,我曾经学过五年素描。每天骑着自行车,一画就可以持续四五个小时,初中时就达到了可以给真人画半身像的水平,虽然我没有走上职业绘画的道路,但我把它当做业余爱好,闲暇时间从未搁笔。有人觉得,没走上职业绘画道路,画画就算白学了,可我并不认同。大一时候看素描展,因为懂得素描的技巧和流派,我成了同学中的讲解员,他们听了我的讲解对素描历史有了清晰地认识,纷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每当有人跟我说学三年德语没用的时候,我就会给他们讲我绘画的经历。谁会知道一个平时觉得用不上的技能哪天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就像乔布斯,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对后来苹果外观的设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今天我学德语,未来也必将成为滋养我人生的一滴雨露。

上一篇:艺术藏品拍卖套路深 下一篇:瓶子里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