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型公民组织发展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时间:2022-09-29 01:19:27

参与型公民组织发展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摘 要:随着我国公民组织发展迅速,社会事务也逐渐复杂化、多元化。政府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社会管理。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也不能很好地应对日益丰富的价值观、社会观引发的公共事件。在推进参与型公民组织培育的过程中,落实了培植参与型公民组织发展的基本保障后,鉴于公民组织规模逐渐壮大但仍然不能达到完全独自参与社会管理的标准,政府逐渐释放社会管理职能着力宏观管理但未能立刻完成,公众社会自治意识提高但仍存在不足等现状和问题,据此特提出政府、公民组织、社会共同合作,公民组织协同政府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参与模型。

关键词:公民组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公民组织、政府以及社会之间相互间有一定的交集。公民组织是社会中诉求相同的公民的集合体或者是作为他们中的代表。国家成长于社会,而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中国的人民政府以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瘴宗旨。公民组织以弥补政府失灵,提供因社会管理缺位引起的公共物品为导向,承担部分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职能,是政府转型过程中让渡出的职能的重要目标载体。存在相互的需求和共同的认同点就会有相互合作的基础或开展合作的立足点。鉴于此,可阐述协同参与模型的运行方式。

一、政府和公民组织在协同参与模型中的角色定位

在协同参与模型中,政府充当信息提供者和监督者,信息提供者这一角色要求政府提供公民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如社会事件发生的地区,解决社会事务的主要要求,公共服务招投标信息,处理社会问题的标准等;监督者这一角色要求政府对公民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整个运作环节进行监督,包括参与动机是否是非盈利的,参与的项目是否与公民组织本身成立初衷相匹配,资金的运作是否透明,处理社会事务的过程是否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等。公民组织则扮演参与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二、公民组织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在协同参与模型中,公民组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有两种。这两种路径都需要在公共舆论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具体路径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在具体的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高效率、高标准及专业性与政府在相关领域的作为形成强烈对比。此时,公共舆论的作用发挥出来,对政府形成压力,政府就有两种选择,有的社会管理领域如教育、医疗等,政府不愿意或不能退出,那么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只有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通过改革政府本身机制或者改变处理社会事务的方式方法,来应对舆论的呼声,从而带来政府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的创新;有的社会管理领域,如环保、动物保护等,政府觉得可以退出,那么政府在其中的介入会逐渐减少,这部分的社会事务的处理方式就会由开始的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和公民组织协同参与,最后甚至演变为政府出台法律保护,公民组织独立承担的社会管理模式,从而带来社会管理的创新。

三、协同参与模型的外部效用

(一)明确政府监督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在协同参与模型中,政府可以通过划分政府、公民组织各自的权力范围来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清晰自身职能范围。从而致力于信息提供者和协调监督角色的扮演,通过这种角色转变过程,政府明确了自身应该放弃哪些社会事务交由公民组织进行管理,保留哪些社会事务领域并提升行政效率以更好地适应这部分社会事务的发展。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将部分政府社会职能提供转移给那些与之相适应并有能力承担这些职能的社会载体。最终达到减轻当前政府社会职能负荷,分担政府从事社会职能却效率低下带来的舆论压力,弥补政府社会管理缺位造成的社会公共物品缺失的目标。

(二)扩大公民组织发展空间,增强参与能力

在协同参与模型中,公民组织被赋予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不仅简化了登记注册的程序,还在法律上为公民组织开展符合自身组织价值观的活动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机制和角色的设计,让公民组织可以真正的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宣传自己的价值观,争取更多民众的认同。通过这种认同感的激发,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本组织,提高了组织整体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更大规模的社会事务管理;吸引更多募捐资金,保证组织的独立性,维持组织的持续运转;不断参与与组织宗旨相吻合的社会事务,在成为行业专家的同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更好地实现组织价值观。

(三)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社会压力

在公民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后,公民组织有一个快速发展过程,组织的膨胀带来的是就业的机会,这位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政府本身具有低效率性,当公民组织对其形成冲击后,政府本身会提高必要领域的行政效率,而将可以让渡出的社会事务交由效率更高的市场或公民组织进行管理,从而提升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节约社会资源,让空闲的资源分配到更合理的地方。同时,偶用公民组织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社会底层得到关注,贫富差距逐渐缩小,整个社会群体的关爱指数上升,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

四、促进协同参与模型运作的措施

(一)构建相关支持体系

不论从公民组织要发展,还是从政府部门要寻找一个合作者的角度来看,模型的顺利运行无疑都需要政府部门的培育与支持。一方面,营造竞争环境,政府构建以采购为核心的支持体系。政府应转变补偿性资助为开发鼓励性资助,通过政府采购公民组织的公共服务,由公民组织来承担部分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负责公开、透明、合理地监督和评估服务质量,以消费者的身份要求服务的高质量,从业务上支持公民组织的规模化、专业化,同时促进公民组织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政府制定和完善多主体优惠税制鼓励、支持,公民组织发展,考虑公民组织与捐赠者享受减免税待遇,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政府应予以公民组织发展所需的人才保障体系,完善公民组织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相关的人才优惠政策,鼓励高水平人才加入到公民组织发展建设的行列当中,

(二)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

首先,公民组织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而公民组织因其非营利性,其活动和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慈善捐助,对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必要的社会资源有着很高的要求。可以说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公民组织发展的立足之本、饮水之源。其次,公民组织的人员构成主要以志愿者为主。志愿者是具有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是公民组织中重要的人力资源。以政府的名义推动,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公众有组织,有规范地共同参与到社会管理事务当中,能够极大程度地推动中国公民组织的快速发展。再次,构建公共事务听证监督制度,就直接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事件全^程接受公众监督,相关应对政策的制定的过程采取听证制度,汲取公众智慧,同时也为政策的推行和办法的落实奠定群众基础,提高协调参与模型运行效果。

(三)构建公民组织联盟

协同参与模型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政府释放出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给公民组织,公民组织通过参与社会管理促进自身发展壮大。但是这也对公民组织本身拥有的资源提出了要求。公民组织拥有的资源太少,不足以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那么这部分职能就只能交给其他的主体,公民组织一样不能获得发展。而当前中国的公民组织规模普遍较小,大多不具备独自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公民组织要想获得参与事务的“准入证”,同时尽量避免接受政府财政转移,最好的方法就是同类组织结成联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整合各自拥有的资源,共同整理出参与方案,在合作中逐渐壮大自己,积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活动能力及知名度,在所处领域中实现各自的组织价值。这样,凭借公民组织联盟,可以先解决公民组织现存的规模与能力问题,同时能避免部分或个别公民组织垄断的情况发生。

(四)保持组织运作透明化

公民组织运作的透明化是公民组织获得公众认同,提升公信度的基础。公民组织的阳光运作过程中,最受公众关注的无疑是公民组织的资金运作情况。公民组织以公众捐助为“血液”运行,要求公民组织拥有一种自律和健康的建设能力。因此合理健全的财务制度体系和真实及时的财务公开机制建设成为必然之举。建立符合公民组织自身产权特征的审计监督办法和财务制度,义务化、制度化的定期的向公众公开自己的组织运行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以获得公众的信任、理解与支持。

(五)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公民组织要形成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及运作水平,以雄厚的实力承担政府释放出来的社会管理职能。首先,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源,以政府提供培训等为阶梯,促进自身能力的专业化,各项建设能力的综合化。其次,通过循序渐进地引进专业高水平创新人才,优化内部人才结构,同时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次,要专注机遇,积极参与到国际活动中去,通过国际交流的渠道获取国际先进经验和丰富资源。引入国际组织对中国的公民组织发展提供指导性发展意见,促进本国政府与公民组织协调参与的合作模式的进步与完善。另外,争取外国组织的资金、技术支持,推动中国公民组织的壮大与成熟。同时也有利于以实际行动提升公民组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小结

公民组织的作用不可小觑,当前公民组织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构建适合中国公民组织发展和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的势在必行。就此,本文结合中国公民组织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参与型公民组织符合正和博弈,又符合政府和社会管理发展趋势,而且能实现多方力量间的相互监督与制衡的优势,提出中国公民组织的发展对策,即培植参与型公民组织。并提出了促进参与型公民组织发展的保障性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晓梅.论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多元主体中的作用[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2]万江红等.近十年中国民间组织研究综述[J].江汉论坛.2004.

[3]安蓉泉.中国民间组织研究中的概念矛盾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2期.

上一篇:针对群众文化公益培训展开研究分析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