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看”在遂平方言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时间:2022-09-29 12:50:11

“明看”在遂平方言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遂平方言中“明看”的共时用法及历史衍变。它的成词是词汇化和语法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语法化的同时伴随着主观化的发生。“明看”由最初的仔细查看的客观语义衍化出表示埋怨、不满的主观义。

关键词:明看;词汇化;语法化

遂平县位于河南省中部,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方言归属于中原官话南鲁片。“明看”在古代汉语中常出现在“明看+X”结构中,表仔细查看。“明”作状语修饰动词“看”,“明看”作为偏正短语,二者均表实义。在今天的遂平方言中,“明看”仍在“明看+X”中出现,使用频繁。伴随着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明看”由一个偏正短语固化为一个偏正式复合词。同时,意义也进一步主观化,衍生出一种新义,核心意思是说话人强调判断显而易见,接近于普通话中的“明明”。相对于“明明”,“明看”在主观义上更强调说话人的个人态度,即是对听话人行为的不满,这点“明明”并没有这么明显。

一、三个平面的共时分析

(一)语义分析。方言中“明看+X”既可以是对客观情况的陈述,也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看法。

1.明看讲的是语文,你非拿数学书。

2.明看这有,还非去那找。

3.明看那笔管用,你要说不中。

以上3例均表示对客观情况的陈述。前一分句中“明看”后面是较明显可以看到的事物,听话人没注意到,后一分句写听话人的行为与客观要求不符。这里,“明看”强调的是客观情况容易被察觉。

5.明看你不着,你还非说。

6.明看人家不想来,还非叫来。

7.明看这花儿要淹死来,还一个劲儿的浇水。

以上5―7例,是说话人的主观意见或看法,主观化比较重,表示责怪或埋怨。这种表示主观意见的“明看+X”在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现已演化出构式义,表达说话者的不满。

(二)句法分析。在方言“明看+X”结构中,无论是表示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意见,“明看”可出现在主语前后。

表示客观情况时,“明看”常在主语后出现,它强调的真实情况是听话人没有察觉到的。对于听话人来讲,主语所代表的即是话题,所以把“明看”放在主语后,让话题凸显,也即是“明看”引出话题的真实情况。口语对话中,“明看”前的主语常省略,如例1,就是省略了主语“这堂课”。

如果“明看+X”强调说话人的看法,“明看”常在主语前出现,“明看”作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小句。后面的小句表示命题,放在“明看”后面则是由某种客观命题变成了主观性表达,增加了说话人的个人态度,是一种个人情感的介入。“明看+X”所在的句子,是由两个小句组成,“明看+X”只是句子的前一部分,后面必须有一个小句作补充,它是对听话人行为的陈述,为了与前面说话人的个人观点作对比。

(三)语用分析。在表示责怪抱怨义的结构中,“明看”所修饰的内容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更大程度上是说话人的个人看法,听话人是可以将其的。如例“这花儿明看要淹死来,还一个劲儿的浇水”,听话人可以回答“你知道什么,已经好几天没给它浇水了,都旱死了快”。这样就了说话人的个人看法。

该结构之所以产生不满、责怪义,是因为说话人认为某件已然发生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或者是违背了自己的心愿,所以会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抱怨。

二、历时分析

古代汉语中,“明看+X”的用例不多,“明”作为状语修饰“看”,后面接“看”的宾语。以下语料选自北大语料库。

9.亦十里之内,数里之外,五人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看隐蔽之处。 唐《通典》

10.[醉扶归]卖弄他指下明看读广,止不过《宣明论》、《瑞竹堂》。全元曲――杂剧

11.明看灯笼穗,一刀出去真是七面见清。清《三侠剑》

12.他就把拳头往上偏左一提,照左哈筋巴打去,明看着是着上了。清《侠女奇缘(上)》

13.一识不与色亲(明看青黄朱紫。心不染着服妙行)。《大藏经》第85卷

14.十诵律第四诵衣法第八卷明看病法。《大藏经》第85卷

关于古代汉语中偏正短语与偏正式词的判定,董秀芳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与发展》中指出,可以根据状语是否能单独被否定或修饰来确定状中组合是短语还是词,有时也可凭借语义因素。

通过对以上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明看”是黏合式偏正形式,其修饰语不能单独被修饰,因而我们可以从语义上来判定“明看”在古代汉语用例中是什么结构。在例9,11,13,14中,“明看”表示仔细查看,“明”和“看”语义透明,我们可以断定在这4例中,“明看”是状中式短语。例10中,“明看读广”这一并列结构,“明”也是作状语修饰“看”,表示“知道得比较清楚”,虽然与例9中意义不同,但是在这里,仍然是状中式短语,因为“明看”其实是“看得明”,“读广”即“读得广”,为了让“明看读广”语音上平仄相间,所以写作“明看”。例12中,“明看”这一黏合式状中结构与其他用例又有所不同,它们内部联系更紧。“明看”没有直接接宾语,而是后接动态助词“着”,语义等同于“明着看”。这是一个词汇化的雏形,这也是词汇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即语义上有所变化,即“明”的语义发生了弱化,引起整个结构形式与原来语义不再对应。

三、词汇化和语法化分析

(一)词汇化分析。通过对古代汉语中例句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清《侠女奇缘》中,“明看”有了词汇化的迹象,变为“明着看”,对比遂平方言中“明看”的用法,可以说是对“明着看”词汇化的进一步延伸。“明看”在方言中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成为一个双音节复合词。语义上也有所改造,“明看”不再是“仔细查看”,而是明着看、不用那么仔细就能看出来。“明看”经历了由状中短语到状中式复合词这一词汇化过程,其句法功能也有所改变。

(二)语法化分析。方言中的“明看”在其词汇化的过程中是伴有语法化发生的。如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褪色”或“语义漂白”,这在“明看”词汇化初期有所体现。“明”和“看”的语义均有弱化,“明”的语义发生弱化,不再表示仔细,而是程度有所减轻。而“看”的语义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地表示用眼去看这一动作,而是衍生出一种推测义并且“看”的语音形式也发生了弱化,声调由51弱化为412。在方言中,“明看”使用频繁,在修饰一件完整的事件时,“明看”语义进一步发生变化,由于语境的影响,进而有了主观化的变化,产生了埋怨、不满的主观义。这也是语法化过程中常有的现象。

四、结语

双音节词的衍生属于一种词汇化现象,即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董秀芳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提出能够发生词汇化的结构必须在线性序列上是相邻的,语义相关,并且使用频率高。“明看”在遂平方言中发生词汇化的过程,就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由“仔细查看”固化为“明着看”,再进一步凝练为“明看”。其词汇化的过程伴随着语义的改造,使用频率的高低决定着词义能否发生主观化。“明看+X”在遂平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由最初对客观事实的修饰,到个人主观情感的介入,“明看”有个人主观义,即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行为有所不满,而发出控诉。(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6页。

[2]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

[3]匡鹏飞:语气副词“明明”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

[4]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5]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

上一篇:关于副词暧昧语“あまり/あんまり”的考察 下一篇: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