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遂平妖传》反身代词计量研究

时间:2022-09-10 04:15:18

《三遂平妖传》反身代词计量研究

摘 要:《三遂平妖传》中反身代词有“自”“自己”“自家”“自个”4个,其中“自”占绝对优势,“自己”“自家”很少见,“自个”罕见。“自”既可单用也可连用,其使用表现出明显的主流面:句法上绝大多数做主语,极少做定语;语义上绝大多数做施事主语,极少做受事主语,绝大多数表单数,很少表复数,基本复指人,仅1例指物。“自家”“自己”在用法上已无大的差别。“各自”在这一时期还不是典型的反身代词。

关键词:《三遂平妖传》;反身代词;计量研究

《三遂平妖传》(以下简称《三》)是元末明初二十回本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书中语言反映了明代初年的口语。反身代词,又叫己称代词、复指代词,主要用来复指名词或其他人称代词,表示某人或某物自身,有时也可泛指任何一个人或事物。《三》中反身代词有“自”“自己”“自家”“自个”4个,其中“自”占绝对优势,“自己”“自家”很少见,“自个”罕见(详见表1)。“自个儿”“自己各(个)儿”在《三》中未见身影。《三》中出现了“各自”,但并非典型的反身代词,因此我们不做反身代词处理。

一、“自”的句法、语义

学者们对“自”在古代汉语是否是反身代词存在争议。太田辰夫认为“自”不能作主语和宾语,且不能放在名词前,因此不是代名词。[1]杨伯峻相对宽容些,他认为文言文中,尽管“自”在当时只能作状语,不能作主语和宾语,这和一般的代词有所不同,但从意义而言应属代词一类。 [2]有些学者则完全认可“自”是反身代词,冯春田认为“古代汉语里,反身代词主要有‘自’,直到魏晋六朝还是这样”[3] ,王力将“自”“相”均看作反身代词。[4]根据曹炜统计,明代使用最普遍的反身代词是“自”,其使用频率超过“自己”,“自己”对“自”的超越始于清代。[5] 《三》中反身代词“自”有98例,占所有反身代词用例的88.29%(“自己”只占6.31%)。“自”的用法详见表2。

“自”指物在全文仅有1例,分布于②。

《三》中“自”用法有二:一是单用,复指前文出现的名词性成分。例:

(1)自忖道:“我家又不曾买,却是女儿变将出来的。(3)(例句后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回数,下同)

(2)话说善王太尉,那日在城外闲游回归府中,当日无事,众人都自散了。(11)

该用法的“自”有40例,全作主语,无一例外。

二是“自”与名词性成分连用,二者构成复指和被复指的关系。例:

(3)得他自死在水里,也省了许多气力。(12)

(4)那三个人自去了,实不知是甚人。(15)

该用法的“自”共有58例,有56例作主语,如例(3)(4),还有2例作定语:

(5)员外自身边也常有钱买酒食得吃,衣服逐件置办。(3)

(6)翟二郎道老人家自眼花了,何曾见死的猪头扎眉扎眼,方才扶了娘去。(9)

语义上,“自”所指称的名词性成分既有单数也有复数,单数占绝大多数,共有82例,占全部“自”用例的83.67%,复数只有16例,占全部“自”用例的16.33%,单数如上文例(1)(3),复数如上文例(2)(4)。“自”绝大部分充当施事主语,只有3例是受事主语,如下文例(7)(8)的“自”充当的是动作行为的受事。

(7)那道士自称:‘我叫做张鸾。(8)

(8)王则见人心归顺,乃自立为东平郡王。(16)

《三》中反身代词“自”基本指人,仅1例指物,例(9)中的“自”复指“床”:

(9)你又不眼瞎,眼里又无脚裂,你的床自在这边。(6)

二、“自己”“自家”“自个”的句法、语义

冯春田认为,“自己”“自家”“自个”在唐五代文献里差不多同时出现,而“自家”出现的似乎更早些。[6]魏培泉指出,反身代词“自己” 至少在六朝就已经确立。[7]

《三》中“自己”有7例,只作主语和定语。最常见的是作定语,可带“的”可不带“的”,共有5例。例:

(1)口中不知道些甚的,舒气向胡子床上只一吹,又把自己脸上摸一摸。(6)

(2)我又求告你,再三认自己的不是,要你饶恕。(11)

《三》中“自己”还可作主语,仅有2例,全是施事主语:

(3)赏了各人酒食,自己在殿中饮了数杯。(10)

(4)王则打发了跟随人先回,自己信步随着那妇人。(13)

《三》中反身代词“自家”共有5例,其中2例主语,3例定语。例:

(5)员外道:“又是我夫妻福神重,只是自家得知;若还外人得知时,却是老大利害!”(3)

(6)挨上前来看时,却是自家儿子。(5)

(7)终不成和尚自家来出首?(11)

语义上,《三》中“自己”绝大部分确指前文的名词性成分,仅1例泛指任何人,“自家”全部确指。“自己”的这1例是:

(8)谁人肯将自己的钱米任意教人搬去?(14)

例(8)中“自己”作定语,并非指某个人,而是泛指所有的人。

分布上,根据吴福祥的分析,唐五代时期,“自己”“自家”两者用法上不同。“自己”多与前面的体词连用,复指性强,独立性弱;“自家”大多单用,独立性强,依附性弱。[8]然而,《三》中“自己”“自家”用法上没有多大差别。“自己”全部单用,“自家”也基本单用,仅1例“自家”与前面的名词性成分连用(上文例(7),“自家”与“和尚”连用构成同位短语)。这符合冯春田的说法:“自家”“自己”在宋代以后没有用法上的差别。[9]

“自个”在历代文献中极少见,“五代时暂只见《祖堂集》1例”“大概只用于方言口语中”[10],曹炜统计了《红楼梦》(下简称《红》)《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龙须沟》中“自个”的用例,仅在《红》中发现1例,《龙须沟》中发现3例,其余书都未曾见到。《龙须沟》属话剧,更注重口语化,也许“自个”确实如冯春田所指“大概只用于方言口语中”。

《三》中“自个”仅见1例,构成“独自个”:

(9)小娘子无事独自个往那里去?(5)

三、“各自”的句法、语义

“各自”由逐指代词“各”和反身代词“自”组成。根据太田辰夫分析,“各自”自古就有,但直到清代,北京话中才出现用于自称的“各自”,清之前“各自”意义重点是“各”,“自”几乎变成后缀。[11]太田辰夫的叙述只限于举例和说明,没有详细分析。以下是他举的《红》中的2个例子:

(1)不拘谁做生日,都是各自选各自的礼。(红43)

(2)这是爷各自买的,不在货账里面。(红67)

我们查看了《红》中“各自”的其他用例后分析如下:太田辰夫之所以肯定“各自”作自称始于清代,可能的原因是《红》首次出现了很多“各自”复指单个人的情况,因此只能回指,不能逐指,而《红》之前“各自”复指的多是两人以上,因此“各自”徘徊于逐指和回指间。《三》中的“各自”证实了我们的分析,《三》中共有12例“各自”,其复指的均是两人以上。鉴于此,我们认为《三》中的“各自”还不是反身代词。例:

(3)娘和女儿一边收拾,邻舍们各自去了。(3)

(4)当时三人辞了瘸师,各自归家。(10)

四、结语

本文从句法、语义角度考察了《三》反身代词系统,并结合前、后代文献比较了个别反身代词的历时演变情况,结论如下:

《三》中反身代词有“自”“自己”“自家”“自个”4个,其中“自”占绝对优势,占所有反身代词用例的88.29%,“自己”只占6.31%,这为“明代使用最多的反身代词是‘自’,而非‘自己’”这一观点提供了又一个佐证。“自家”很少见,“自个”罕见,“自个”可能正如冯春田指出的“大概只用于方言口语中”。

反身代词“自”既可单用也可与名词性成分连用,单用和连用的数量相当。但同时,“自”的使用表现出明显的主流面。句法上绝大多数做主语,极少做定语。语义上绝大多数做施事主语,极少做受事主语;绝大多数表单数,很少表复数;基本复指人,仅1例指物。

语义上,《三》中“自己”绝大部分是确指,仅1例泛指,“自家”全部确指,无一例泛指。分布上,“自己”全部单用,“自家”也基本单用,这符合冯春田的说法:“自家”“自己”在宋代以后没有用法上的差别。

太田辰夫认为“各自”作为自称代词直到清代北京话才出现,其叙述只限于举例和说明,没有具体分析,我们查看了《红》中“各自”的其他用例后分析如下:太田辰夫之所以肯定“各自”作自称始于清代,可能的原因是《红》首次出现了很多“各自”复指单个人的情况,因此只能回指,不能逐指,《红》之前“各自”复指的多是两人以上,因此“各自”徘徊于逐指和回指间。《三》中的“各自”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其复指的均是两人以上。鉴于此,我们认为《三》中的“各自”还不是反身代词。

参考文献:

[1][日]太田成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1987:109.

[2]杨伯峻.文言文法.中华书局,1963:57.

[3]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7.

[4]王力.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第十一卷,81页。

[5]曹炜,蒋晨.北京话反身代词历时嬗变.苏州大学学报,2013.

[6]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7.

[7]魏培泉.《汉魏六朝称代词研究》[D].1990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8]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383.

[9]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1.

[10]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8.

[11][日]太田成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1987:110.

作者简介:蒋晨(1991-),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下一篇:老年高血压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