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时间:2022-09-29 12:04:39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一、理论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郊区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郊区化养老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所提出的“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在我国郊区化发展只有十几年时间,主要相关老龄化居住理论研究更多是从既有经典传统理论和国外养老模式的援引,缺少对相关学科研究理论的引介,也缺少从当下实际老龄居住问题出发的考察分析。

二、杭州郊区化背景下老龄群体居住规划现状

(一)郊区化养老现状的制约因素

杭州的居住郊区化发展趋势非常迅猛,地价、房价高企和土地资源紧张等多种社会和经济因素推动了城市住区的远城发展,很多为了改善居住环境的老年群体、随子女迁居的老龄群体以及很多外来老龄人口在郊区居住,郊区化养老趋势已经出现。但是这一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现实阻力,根据对城西近远郊150户老龄群体的反馈调查,看病就医(44%)、生活便利(30%)、生活圈子网络(14%)、生活习惯(5%)、家庭关系(8%)占到影响郊区化问题的多种因素的前5名,郊区化养老模式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并直接影响到城市郊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成效,成为城市住区统筹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调研反馈来看,交通不便、医疗配套设施相对薄弱是当前杭州老龄居住郊区化发展的瓶颈。需要从老龄服务系统的平衡、医疗保障布点、公共交通服务的完善等方面研究考察住区老年人的生活服务设施配置。其次,整个地区分级配置的老年服务设施也尚不成熟,急需建立完善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于市中心健全的全市性的老年大学、社团组织、康复中心、老人公寓等,在住区郊区化层面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年俱乐部、老人之家、托老所、养老院,老年人咨询中心、医疗站等亦十分薄弱。

从现状考察来看,老龄群体的养老和安居矛盾不少,远远比城市成熟地段的养老问题突出。从本文访谈结果来看,不仅存在很多诸如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老年服务设施等问题,也存在着很多诸如老龄心理需求缺位、传统邻里关系疏离、社区社会组织的匮乏等多种急需研究的社会问题。这里的突出矛盾还没有纳入到应有的研究体系中。如果老龄人口郊区化的养老模式得以优化,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中心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同时能更好地为城市主城区纾解人口规划压力,实现良好的人口分布,带动郊区人口的协调发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将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

(二)改善策略探讨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及其指标必须从居家养老的新问题和新角度进行重新修订,配套项目与服务内容需要全面加强和完善,不要盲目参考某些流行的国外养老模式。要根据现实老龄群体的居住情况、文化特点,紧密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来进行。研究适合于城市中不同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行动能力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设施和服务系统的配置可行模式和现实现状之间的缺位和对策。

对于以上问题的反馈,不仅需要在政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投入进行前期分析,避免盲目投资,同时从规划政策面上,在当前大配套不太容易达成的现状下,可以建议对于社会化投资和多元化建设相关老龄化社区产品市场提供发展机会。杭州城郊的老龄人口发展受配套因素制约,建议在人口比较成熟的社区鼓励配置,并建设成开放的公共设施,尽量形成比较集中的老龄服务设施,有利于经营,形成对客户群体的吸引力。

居家养老环境的优化需要社会学、心理学广泛的研究支持,而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且很难进入规划制约层面和实践推广层面形成实际的建设效益。例如如何对楼盘开发、环境设计、政府政策管理与规划引导等方面进行系统调研,形成富有建设性的框架指导建议。通过住宅开发、设计等环节来改善,并在后期物业管理、使用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协调,这些将成为今后老龄化住区研究的重点。

三、住区环境景观空间的改善

(一)辨识住区建设的误区

人们越来越注重老龄居住的环境问题,许多设计概念把“环境优美”作为老龄人群选房的首要条件。这对于郊区住宅的选址、环境设计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趋向,但往往也忽略了适合老年人社会心理的多样化空间。实际上,很多老年人对户外环境的要求更需要能直接得到许多社会信息、便于到达和自然聚集的场所。他们户外的活动绝大部分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性的活动,我们常常看到在住宅区的主入口处、主干道两侧热闹地段等场所,众多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展开各种活动,即使条件十分简陋。而那些环境幽静的小花园,却鲜有老年人光顾,不符合老龄群体的心理需求。 通过相关住区环境的考察和调研,以下问题比较普遍:功能分区过死,老龄人群活动空间功能的划定不够灵活;老年人热衷的近宅空间和建筑灰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某些环境设施过于单调枯燥等。这些问题通常是由于设计者对于老龄人群环境需求的认知不足和观念误区所造成。

(二)环境设计规范的完善

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养老问题的基本构成,这些方面都与他们的居住场所和居住方式密不可分。在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状况下,相关规划依据和设计规范就非常需求针对老年人生活居住问题的对策。例如,目前仅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住宅设计规范》中有部分针对老年人的相关规定,并大多只是停留在某些行动障碍方面,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有违于老年人心理生活需要的问题很难得以关注解决。

四、老龄化社区文化及其空间的营造

(一)促进混合居住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单一化的居住群体容易引发心理社会问题。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群体的整合问题,综合运用和谐住区的构建策略,不仅要打造人性化居住环境、体现住区的人文关怀,还要提供多样化的户型选择、住区配套等硬性支持,例如创新“两代居”的居住生活模式。同时更要营造面向老龄群体需求的兼容性公共空间,激发住区的持久活力,整合社会群体,消除文化冲突和代际矛盾,使得老龄居家养老问题纳入到城市和谐环境营造中来。例如在老年居住模式中,合居式、独居式、毗邻式都以家庭居住为核心,但鉴于三种形式的优缺点,毗邻式模式无疑是目前最优形式。“分得开、住得近”、“分而不远”的代际互助型老年住宅,有其它类型不可替代的优点。它既符合家庭养老的中国传统模式,又同社会养老相结合,保证了子女家庭的独立性,真正体现了代际间的“互助”。

当前城市新区楼盘为吸引“目标群体”,人口特征常趋向单一化,环境建设陷入模式化批量生产的困境,常常投资巨大却无法获得预期的社会效果,也无法提供多样化的微观居住环境。需要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老龄住宅需要注重“适度规模”、“合理配置”以及“综合平衡”的科学指标体系,促进环境的硬件和软件评价体系建设。

(二)社区文化氛围和环境空间的营造

居住离不开住宅,住宅脱离不开社区。以社区为单位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机构,既可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也可提供深层的入宅服务。社区服务是对家庭功能的补充和完善,是家庭居住形式的扩大和延伸。对于空巢老年家庭,社区服务的作用尤其重要。提倡以家庭居住为核心的同时必须兼顾社区服务,以便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优越、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与居住环境。

郊区化居住环境在文化环境和社区组织方面较为缺乏。在本次调查中,老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要求中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占第一位,为45%。在社区应管的事情中,除增加医疗健康服务外就是增加文化娱乐场所问题。此外,73%的人表示渴望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可见老年人对与人交往、实现自身价值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 对于闲暇时间的调查表明,28.1%的老人闲暇时间是呆在家里,20.8%参加早晚的文体活动,基本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人组织和缺乏活动场地。在调查和访谈中,依年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反馈强度,年龄越轻的老人社会交往的愿望越强烈。

考虑到杭州城西住区在初始入住率较低的情况下,社区建设也相对滞后,不同新住区组织零散,互动性极差。当前迫切需要提升街道、社区、居委会等社会组织职能之间的服务功能体系,针对老龄群体的文化生活供求现状,进一步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的实效作用。

五、结语

在居住郊区化趋势下,老龄住区环境问题的研究必须以有利于整合家庭、社区、社会资源,满足宏观(社会)、中观(家庭)、微观(老人)的不同需求为原则。探讨居家养老环境空间物质形态和文化研究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问题研究的趋向,并为进一步对策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城市人居和老龄住居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下一篇: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关系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