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操作平台,尽显教学本色

时间:2022-09-28 11:20:37

搭建操作平台,尽显教学本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97-0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课件)在队日活动中,小强和小红一组。

师:他俩带了哪些食品?(生: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生: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生:每人分得的数量一样多)(板书:平均分)

2.问: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用拍手表示分得的个数,课件依次呈现分的结果)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拍2下手);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1下手);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

追问:分一个蛋糕怎么不拍手了?(学生议论:每人只能分得半个,不到一个,不能拍手)

提问: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出示蛋糕图板贴)这半个在数学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1/2),(板书:1/2)

1/2就是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认识1/2

1. 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结合已平均分成2份蛋糕图板贴)请同学们观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这半个就是2份中的一份,也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板贴“1/2”在一半的蛋糕图上)

提问: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板贴“1/2”)

师生讨论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板贴这段文字)

2. 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可以得到它的1/2。

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再涂色表示出它的1/2。(学生动手折纸)

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班级展示交流:

①横向对折 “同意他的折法吗?相同的举起来。”“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②纵向对折 “涂色的这部分是长方形的1/2吗?”“还有不一样的吗?”

③斜折 这样呢?

(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很有创意,折出了很多种,有的横,有的竖,有的斜,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他们的折法不同,为什么说涂色部分都是这张纸的啊?(生:都是一半,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3. 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来1/2表示?(几号图形可以、、、)

图1 图2 图3 图4

交流:2号、3号的涂色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1号和4号图形也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为什么不能用1/2表示?(生结合图示说明)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4.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学生联系实际举出用1/2表示的实例。)

生:一块黑板的一半可以用1/2表示;一本数学书页码的一半可以用1/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老师这儿有一根绳子,谁能表示出它的1/2?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三.认识几分之一

1.探究认识几分之几

师: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生:1/4、1/8、1/3、1/6……师板书)

生:任意拿一张纸折一折,并涂色表示出想要的几分之一。

展示不同折法并汇报: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学生上前展示说明)。

生1: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4。 、、、、、、

哪些同学表示出的1/4?(展示板贴:部分表示1/4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提问:形状不同,或者同一图形横折竖折分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虽然纸片的形状不同,或分法不同,但它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生交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它的、、,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也就是说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

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现在来看看分数有哪几部分组成?

(结合前面学生回答的板书1/2,介绍部分的名称及读写法。)

理解1/2中间的短横、短横下的2、短横上的1各叫什么?分别表示什么?

3.做书“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再完整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4.课件出示纸条图。

一张纸条全部涂满是1,引出它的1/2、1/3、1/3,仔细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为什么涂色部分越来越少了呢?

小结:同样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的分数就越来越小了。(板书:1/2>1/3>1/6),一张纸条是这样,看看其它图形呢?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操作:选两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分别折一折,涂出它的1/2和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板贴两张圆形,分别板书1/2和1/4,中间写上>)

猜一猜:1/8和1/2、1/4比较,大小会怎样?(学生猜)

操作:你能用一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8和1/2、1/4比比,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学生操作后讨论(板贴第三张1/8):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完全相同的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的分数就越来越小了

2.(课件出示右图)先按照分数涂色,再比较大小。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班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就地取材,利用教室黑板报资源

谈话:看看我们教室黑板报有几个板块?《文学星空》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数学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天地》呢?哪一部分大一些?(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想法。)

4.下面的画面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小结: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根据儿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我从直观感知、表象认知、知识形成和拓展运用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具体分为以下部分。

一.创设情境,真实感知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概念必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播放并创设野餐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课始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反复思量后,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当表示“半个”时,就不可能再用拍手来表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产生了迫切寻求用新的方式来表示的强烈欲望。把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去获取真实感受,使得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对“新朋友”的接受和认可,并试着一探究竟。

二.操作探究,融会贯通,真正认识分数

本课的教学是由特殊到一般,由认识1/2迁移至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再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因此设计以下环节:

1、蛋糕图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然后通过折长方形纸的1/2,判断哪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来加深学生对1/2的理解。

2、在认识了1/2,初步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拿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再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

3、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鼓励他们动手试验比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也更大更浓。

这里我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本节课首先通过各种活动丰富1/2的表象,在认识1/2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其它新分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猜测验证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争论、交流,进一步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由此感慨: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适当拓展,增强认识深度。

随后安排了些练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根据分数涂色并比较大小等来内化新知。

并就地取材,利用手中的纸、绳子来引导“做出”分数;利用教室黑板报资源,来悟出黑板报中的分数;再欣赏生活中的分数,如:五角星、法国国旗等物体中隐含的分数;然后看介绍来了解分数的历史。从而避免认识分数停留在“一面之交”,而是由表及里增强认识深度,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外显于形,内现于意。

另外设计时,我搜集展示了不少身边、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上一篇: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把金钥匙 下一篇:“电场的能的性质”教学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