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与实践

时间:2022-09-28 09:32:00

普通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与实践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目前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培养方的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07年6月中旬,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中心组织的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对接培训现场观摩会在南阳师范学院召开。南阳师院的做法是普通高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也为我们解决目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和途径,不失为一条新路子。

一、普通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过程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建立专业化就业服务队伍,形成制度化就业服务体系,已势所必然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据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6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13万,2007年毕业生为495万,比去年增加82万;2006年有120多万毕业生离校时还未就业。2007年进行就业求职的毕业生总量超过600万人。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失业率不断攀升。2003年失业大学生占城镇失业人口的比率为6.6%,2006年已经达到12.5%,三年间翻了近一番。

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症结所在。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高校办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错位。社会技术在进步,产业在调整,而高等教育按照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需求。

高等学校传统教育模式里,并不承担指导学生就业的职能,同时也大多不具备这种体系和功能。但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过去单纯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校,其社会功能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如何调整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向,如何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实现高校与市场、高校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高校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新形势下,要求学校必须把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考虑。而且就业服务工作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即将毕业时,给学生讲讲就业形势,开几堂职业指导课,教教学生求职技巧等,必须做到全程、全方位、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总书记指出,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到“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这就要求高效的就业服务工作: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学校需要的就业服务制度;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和规划队伍。

学校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升理念,完善功能,建立学校就业服务长效机制。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要做到主动、真诚、高效以及突出个性化服务。第二,学校要建立就业求职信息渠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动态和人才供需矛盾,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求职愿望、个人条件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第四,通过实施项目,做实就业服务。

二、找准突破口,以实施大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岗位对接培训项目推动就业服务

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要使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地接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真正成为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砝码。为此必须选准突破口。大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岗位对接培训项目,是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利用现代课程开发技术和培训手段,开发与专业配套的补充课程,开展短期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核心技能,推荐就业岗位,以最终达到促进其就业的目的。使学生在走向社会面对用人单位时,可以自信的说:我虽无工作经验,但有一技之长。

具体做法是:在大学生学完本专业主要课程后,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学到岗位技能,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良性对接,达到提升就业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狠抓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使教师树立“理论为基础,技能是关键”的教育理念,并使教师掌握“直接下水学游泳,过程体验学技能”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建立以技能培训为中心的岗位对接课程并编写出相应教材。在授课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模拟、师生互动等现代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演练―师生点评―技能强化―技能达标”五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突出技能培训的特点。在培训中,教师教学有良方,学生学习有热情,技能逐一掌握,师生人人兴奋,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毕业生通过这种培训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这一培训特点可以总结为“两高两强”,即:这种培训是建立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之上的岗位对接,起点高;采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培训技术和认证体系,权威性高;培训是对某一岗位的核心技能进行专门培训,针对性强;它是建立在与人才市场密切联系之上的培训,就业的目的性强。

这一过程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规划,采取开发补充课程、强化训练、职业指导、推荐就业等“一条龙”帮扶手段。二是以毕业生即将就业的岗位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展针对性地课程开发和训练。三是以就业岗位为抓手,利用各种途径,努力采集就业岗位信息,科学开展就业指导,积极推荐就业,提高初次就业成功率。四是整合学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行业等各方面力量,各尽所能,切实形成共促共赢的社会化运作格局。

这一项目的实施收到明显效果。第一,学生的就业意识明显增强,职业规划从此真正开始。绝大多数参加过培训的学生,把已掌握的岗位技能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方向。虽然我们的试点工作才刚刚结束,部分大四的学生就已经根据所学技能,找到了对应的工作岗位。

第二,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就业能力显著增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已经掌握了岗位技能,毕业生可以直接从事岗位工作,省去了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因此,对这些学生十分青睐。

第三,南阳师范学院把岗位对接培训的教学模式逐步推广移植到大学课程的教学中,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上一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