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30 02:16:42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步入大众化的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加之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体制摩擦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寻找新的思路和办法,多渠道共同努力,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大学生习惯于计划经济机制下的就业观念,不能主动适应价格机制调节的就业市场。毕业生择业时仍追求传统的精英岗位,喜欢去大城市、工作环境好、收入水平高、风险小、发展稳定的单位,宁可没有工作,也不愿到艰苦的地区去。据统计,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然普遍存在。因此,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决不是整个人才市场供大于求,而是毕业生的高期望、高起点,导致“扎堆”现象。

2.就业机制不完善,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机制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以“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但是旧的人事制度、户口、档案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仍存有与当前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不相适应的现象。毕业生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单位,却在协议的签订、报到手续的办理、档案关系的转接等方面的不到人事制度的支持与认可。尤其是到一些城市和城镇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而难以落实人事关系,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形式等也无法得到保障。大学生就业机制和体制上的障碍,限制了毕业生的正常择业、有序流动。

3.国家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导致吸纳就业能力降低。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传统产业比重的下降,国有企业纷纷裁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下岗分流等等,造成人才需求下降,加上农村相当数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社会吸纳大学生毕业生的能力大大降低,客观上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局部性、结构性失衡。一方面,高校为追求短式效应,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一时期人才供求过剩;另一方面,高校对于一些冷门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不能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变专业设置,导致毕业生未就业就先失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矛盾。据统计,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充分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

1.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拓展就业思路。大学生应该正视现实,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模式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市场化,自主择业、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精英岗位也在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工具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以前接收大学生主渠道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接纳能力不断减弱,全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不能及时或完全就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时生了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树立职业理想服从社会需要的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好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非国有中小型企业就业的思想准备;树立“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自立观念,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之路,充分利用“双向选择”的机会,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竞争。以灵活的就业观念,在广阔的就业市场上寻找适合自己发挥特长的空间。

2.完善就业机制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必要保证。首先,国家应完善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以及人才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事业单位流动的就业政策,创设良好就业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应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费补贴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艰苦的地方就业,在户籍管理、档案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应联系跨地区招聘工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其次,应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机制。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减少大学生就业的行政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生无障碍、平等就业和充分、有序流动。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支持和规范社会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与失业毕业生联系,认真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工作,为他们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通过整合岗位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的方式,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就业环境。

3.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按我国目前的情况,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八十万个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增长。政府应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思路,确立以就业优先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以增加就业作为优先的考虑因素,重点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非国有中小型企业,扩大就业渠道。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但我国中小企业太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关注传统服务业并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把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更好地协调起来,放低中小服务型企业尤其是个体经济的准入门槛,提高就业弹性,扩大就业规模。

4.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奠定基础。高校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办学机制、主动适应社会要求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高校要把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彻底改变只重视办学规模,忽视市场需求的办学观念,用前瞻的眼光把握市场脉搏,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灵活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尽可能降低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上一篇:高职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所占比重 下一篇:普通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