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2-09-28 09:11:14

浅谈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 要: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活动交流频繁,文化现象的产生和传播广泛而迅速。全球性的文化变革给中国文化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也带来了负面问题。我们必须建立起与全球化进程相一致的道德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才能有效地防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文化霸权政策,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消费主义;信息网络;嘻哈文化;霸权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38-0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以及冷战结束后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促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来往更加密切。国家民族间彼此独立存在已经不是现在发展的主流了,地球正在一步步地完成一体化的文化大融合。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以让人难以捉摸的方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可谓当今世界最典型的时代特征。我国社会必然也要面临全球化这个重大历史现实,无法规避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多元价值观的凸显,无不彰显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精神。所以,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融合是当今时展的显要特征,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到底什么是文化全球化呢?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从孤立走向沟通、整合的过程,包含文化融合和文化冲突两种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变革[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全球化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厅的入驻到“快餐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从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到中国的“方块字”在世界各国的流行和孔子学院的发展壮大,都蕴含着文化全球化的意味。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全球性的文化变革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诸多新颖的文化元素,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新元素

(一)现代消费主义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文化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伴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也随之转变,多数中上阶层倾向于攫取更多的财富来进行更奢侈的超前的消费,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节俭消费观的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伴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打上美国社会烙印的现代消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日益成为一种超越国界、种族和文化界限的全球性意识形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狂热和能力被空前释放,于是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逐渐获得了现实的生存土壤,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也不断与世界接轨。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消费文化初见端倪,新的消费时尚涌起,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等时尚,自西方和港澳地区传播过来。尽管这些消费时尚还略显幼稚和单一,遭到冷遇,但也表明此时的消费观念已经有所突破,消费开始被用来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对国际市场参与的日益加深,各种国际名牌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商品极大增加,这时的人们在追求富裕生活的同时也开始追求消费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比如炫耀的心理。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真正融入了国际市场,此时消费得到鼓励,国家不断扩大内需,以消费促进生产的观念逐渐形成。可见,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社会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基本需求的物质消费过渡到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消费乃至超前消费,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中国得以建构[2]。

(二)信息网络文化

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快速前行,随之而来的高科技信息发展产业一步一崛起,特别是网络的广泛覆盖,使整个世界被网络严密覆盖,各国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本质上看,信息化是一种社会及文化变革,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变迁和新的文化类型的诞生。它使得人们跨越时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地球上所有地方都紧密地融合,推动“地球村”概念的实现,至此不同的文化理念彼此渗透,全新的信息伦理话题也随之而来。

最近几年,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科技的手机网络,带动了一大批网民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已成为可能。殊不知,信息网络已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信息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共在,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颇深。信息网络一方面向青少年传播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但另一方面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观念。对信息网络的过分依赖,也会削弱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嘻哈流行文化

嘻哈文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以强劲的势头迅速登上全球流行文化的舞台,风靡美国乃至全世界。加之借助网络等载体传播,嘻哈文化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跨种族、越国界的全球性流行文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美国黑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权,将与生俱来的才能融入艺术,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不满,逐渐地这种黑人艺术表现形式在经过融合演变就有了现在的嘻哈文化。因而嘻哈文化这种艺术文化形式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无畏的人生理念。而它的发展也打破音乐固定形式并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情感,甚至融入到娱乐、商业,甚至政治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嘻哈文化传入亚洲,第一个被冲击到的就是日本的漫画界。漫画里的涂鸦理念就来自于这里。中国内地紧随香港、台湾之后,近十年来,嘻哈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风向标流行于大、中学生中间,它迎合了青少年挑战传统、追求自我的愿望。

嘻哈文化走进中国,与中华文化相融合,被中国化,向着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方向不断发展。比如在说唱音乐领域,嘻哈音乐和中国创痛文化的融合,不只是用中文的歌词将嘻哈音乐表现出来,还要转变含义以及思想层面,更多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更多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另外在街舞的影响下,我国年轻人无法在单纯模仿的层面上就停驻不前,逐渐结合了中国特色,把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融入其中。尤其是国人健身意识的普及,年轻人将街舞文化带入了锻炼身体的活动,形成了现在一种特色健身形式。

二、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

与机遇并存,文化全球化也饱含着挑战。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认为,就现在全球的文化分布来看,西方主要信奉天主教,东方秉承的孔子思想,中亚、阿拉伯地区信奉伊斯兰教为主。他坚定地说:“将来世界的冲突会是文化引发的,假如还会发生战争,那么会是全世界关于文化的战争。”[3]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发展与进步的同时,破坏力极强的因素也侵蚀着我们的生活,它突破人们传统的思想理念,扰乱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且,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冲突一定会有强度的差异,所以文化差异和侵入是处在发展阶段的国家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冲突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连续传承至今的文明,其倡导的和谐、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理念都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价值观。然而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今的中国正被各种差异文化冲击着。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价值观,将给我们的文化带来新鲜的元素,中国人的价值观更为多元化,致使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始松动,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逐渐呈现西方化的趋势,因此当前的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起与全球化进程相一致的道德体系。

(二)文化渗透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主导者,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强势地位。某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借助这种显赫的地位,通过很多方式,将自身的文化理念逐步入侵进其他国家,同时对他人的文化进行贬低踩踏,腐蚀其人民的思想意识,想要这些国家首先归顺于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文化的殖民地,从而一步步地统治全球。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实现其狼子野心的重要目标,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万不能陷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圈套中去。

(三)文化殖民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文化殖民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中,西方列强为了真正实现征服中国,不仅采用鸦片输出等不平等贸易、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等方式,同时进行思想文化的统治。这些让中国人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让他们滋生了恐洋和崇洋的心理。

在现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文化殖民成为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谋求殖民扩张的新形式,他们打着全球化的幌子,对我国进行再一次的文化殖民。西方的文化思想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国人的理念慢慢地在没被察觉的情况下发生了转变,崇洋等现象开始出现并且不断地扩散开来[4]。文化殖民现象比比皆是,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从言语表达到生活方式,如今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比传统节日更加受到年轻人的关注,为了过节势必精心筹划一番。好莱坞大片比中国影视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一有新片上映,人们便争先恐后涌入电影院一睹为快,票房成绩一片飘红。在微博上炫富、“拼爹”成为一种彰显个性的表现方式。更有什么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等言论,实在滑稽可笑。这些现象说明在西方文化殖民的攻势下,中国出现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迷失,现实生活中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前提下,当今的中国在西方文化浪潮汹涌扑来的势头下该如何游刃有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务之急,要建立起与全球化进程相一致的道德体系,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使之深入人心。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大力发展经济、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决不可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忽视人民大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基固本,让西方的腐蚀性和破坏性文化不可趁虚而入。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劲力,激发人们心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向全世界散发出千年文化的魅力,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舞台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当然,我们还应彰显出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扬弃地对待西方文化浪潮,博采众长,集百家之大成,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参考文献:

〔1〕刘东超.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批判[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1.

〔2〕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6.

〔3〕戴锐.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J].青年研究,1997.57.

〔4〕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19.

上一篇:时尚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探析 下一篇:浅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