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时间:2022-09-28 09:03:30

让语文教学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这些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由此而形成的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的创造欲。这些实践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有效尝试,但仅仅做到这两方面还不够,因为支撑语文课堂的要素有三:作为主导的教师、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载体的文本,三者缺一不可。如果避开教材谈人性化,那么语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语文课文作为教育的工具,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任何抛开教材或者忽视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而空谈所谓的人文教育的做法,只是一种急于求成、有名无实的“无土栽培”而已。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听来的忘得最快,看来的忘得慢一些,自己经过思考做出来的记得最牢。因此,要做一个“懒”的教师,把许多事都交给学生去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与学生民主商量的情况下,才容易高涨。有的学生说,教师还是“懒”一点的好,这样就能逼我们多思考。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里,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大可不必一脸严肃地按讲义、教案上课,学生也不必正襟危坐、被动地坐在那里听讲。语文作业可让学生互批,让他们自己处理批改中的问题,互相学习。平时上课,尽可能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的成员也不固定,爱和谁一组都行,甚至这一小组能跑到另一小组讨论。为某一问题争吵起来还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收集有力的证据。在学生发现的问题中,及时选择可供讨论的问题,并且把不同的观点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同时也便于最后的总结工作。有的学生说,这样上课很有意思,时间过得特别快。

二、预备尽可能充足的学习工具

在美国,他们的教室就像一个杂货铺,什么都有,学生学习时需要用什么工具时都能使用。而现在大部分的课堂,往往很“干净”,有时遇上一个简单的问题都无处找答案,不要说复杂一点的,需要查找的问题了。比如,初一就要养成的语文课带字典的习惯,是为了上课时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在教室里准备足够多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文曲星、课文配乐朗读、VCD等。根据课文需要,有时还可以临时准备一些相关的学科书籍。这样一来,很多字、词,包括句子、文段的含义都不用教师讲解了,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抓重点、难点的东西。

三、教会学生说“不”

学生往往在教师问“听懂了吗”时,齐声回答“听懂了”,而教师往往太习惯于学生的“听懂了”,太满足和陶醉于学生的“听懂了”。讲解完某个内容的时候,有学生如有疑问,没有听懂,不要责怪他没有认真听讲,而是要再讲一遍,让他真正听懂。在语文课堂上,要教学生说“我不会”“我不懂”“我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表现自我。无论学生的回答多糟糕,都要想尽办法予以肯定,激励他的下一次发言。

四、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上一篇:经典不容忽视,责任岂能推脱 下一篇:种树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