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09-28 08:44:45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而以能力立意,联系生产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考察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1、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通过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假设论证、动手实验、得出结论。生物课是最具有探究性的一门课程,生物教材也是按照:创设情景一提出问题一思考分析一调查研究一提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一实际应用一解决问题一系列的科学活动来设计的。生物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悟一些浅近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会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些直接经验的取得,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已有知识的积累才能获得。选择和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成为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之举。

2、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学习人类已经发现的科学知识,而未重视让学生学习人类发现知识的方法,即只重视教给学生真理,不重视教给他探求真理的钥匙,只“授之以鱼”,而没“授之以渔”。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二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习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程转变,长久下去,必然能够根本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思考、研究、开拓、创新的能力。

3、在探究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为生物教学注入了活力。其中的探究活动是最具特色的学科教学改革,而且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日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次课程改革将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内容和模式。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活动中。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说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对于光,大家就争论起来了:有的说“需要,因为要进行光合作用。”有的说“不需要,因为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会供给营养。”作为教师,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乘兴引导他们进行光的对照实验。在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同学们意外地发现了:(1)黑箱的种子(有水、有空气)长出的幼苗普遍长得比有光照的好;(2)有一个学生,因为以前见过萌发的种子把塑料布穿破了,就把“有水、有空气”的种子分成两份,一份用两层纱布盖上,一份不盖,而盖上的明显萌发得快,萌发的种子数多;(3)全淹在水中的种子也有四五颗刚刚萌发了一点。面对自己新奇的发现,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就像打开闸门的水:“原来遮光能促进胚轴的伸长,怪不得我妈在黑房里发豆芽。”“为什么水中的种子也有一点的萌发?”“因为水中有氧,但不充足。”……大家在热烈地探讨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迁移着、创新地动用着。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做合一”探究活动中体会到由探索科学知识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激发学生活跃的创造思维,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学科教育

4、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程序

第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得精心设计,情景设计的合情合理,才能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可利用图片、生物标本、生活经验或者社会的热点问题来联系生物知识。好的情景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只要问题有合理性,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第二,提出假设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过程上是一致的。提出问题后,都要对该问题,进行假设。既然是假设,那么假设既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第三,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凡“探究”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设计探究方案前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是按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性别、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均衡地划分小组的。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分工,有组长、记录员、实验员等,并且小组内的分工时常调换,这样能使能力差一些的学生也得到锻炼,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巡回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促使探究得以深入的开展。教师可选出有代表的小组进行交结果的交流。

5、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第一,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在探究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既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更不是学生活动效果的评判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体现“三性”。即:指导要有针对性、指导要有目的性、指导要有激励性。

第二,在探究性学结时,教师要发挥好组织作用

由于每次探究学习的主题不同,所要求的目标定位和遇到的客观条件也不同,操作特点和方法也形式各异,但一般来说探究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归纳整理,表达交流等形式,而每种形式又可用不同的方式或方法表达和交流出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获取了一定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处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的实践与理论如何有机衔接,这是教师在总结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更可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

第三,转变观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重塑新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在指导时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融合与学生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不做评判和训导。最佳的表现是倾听。

教学实践证明,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在引导中做好“三个注重”,指导中体现“三性”以及在总结中注重“三个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上一篇: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初中语文有效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