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时间:2022-09-28 07:32:15

专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专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必要性,从物理空间建设、虚拟环境建设、配套服务支持三个方面指出专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20 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图书馆兴起了“信息共享空间”这一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它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环境紧密结合,方便用户一站式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并能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1]。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强调为学生提供资源、技术、咨询和交流的综合性空间,因此多以高校图书馆作为物理载体,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软件。

《信息共享空间指南》(The Information Comm

ons Handbook)一书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早期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 该书指出虽然现在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多在大学图书馆,但并不局限于此。[2]专业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广大科研人员,他们学术层次高,信息意识强,跟学生相比更倾向于依靠自己获取信息。但在当前学科交叉和合作的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形下,科研人员在从事研究时更需要全方位的信息保障,更加依赖科研团队的协作力量,而信息共享空间所秉承的“空间共用、资源共用”的“一站式”信息服务思想,可有效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获取效率和处理能力,并能促进科研人员的信息共享和科研合作。专业图书馆必须适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实体和虚拟空间的信息资源,从而为科研人员学习、交流、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特定空间。

1 专业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必要性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读书馆,无论技术和环境怎样革新,用户的信息需求始终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服务的重心。专业图书馆的用户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充分了解并满足其信息需求是当前专业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趋势不断增强,科研合作和科研团队活动增多。科研工作者迫切需要一个便于获取信息、合作交流的空间,他们希望选择最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获得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1.1 满足科研工作者的“一站式”信息需求

信息共享空间所提供的丰富的学术资源、便捷的获取方式,各类学术资源和服务得到了全面的整合,为科研工作者查找资料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大化地满足了科研工作者的信息需求。科研工作者既可查询各类专业数据库、网络资源等虚拟资源,也可查询传统的纸质信息资源,比如专业工具书、书籍和期刊,并且可以从图书馆服务人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在获取资源或在科研合作谈论中如果遇到任何计算机技术或学科知识难题,还可以从信息共享空间配备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学科馆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帮助。

1.2 促进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和共享

信息共享空间不是电子阅览室的简单改造,也不是虚拟资源概念下的数字图书馆,而是综合了实体空间、虚拟资源和技术的开放获取环境下的学习交流空间,它既能提供技术、设备以及智力资源,又能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可提高科研人员合作共享知识成果的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专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资源可按学科分类组织,将纸本馆藏、互联网资源、学科馆员的现场咨询和计算机技术专家的专业服务等功能集中在图书馆的一个物理空间,研究人员在面对面的交流、共享过程中,可开展基于资源和问题研究的交流讨论,实现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人员资源及信息资源在同一空间的全面整合。

1.3 迅速提升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专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除了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服务,还注重开展各类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在指导过程中,科研人员可获得及时、准确的解答,迅速提高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科研人员在信息共享空间获得的有关信息检索技能、学科资源查询、软件使用指导等方面的帮助,更加直接,交互性更强,用户体验好,印象深刻,而且在科研合作交流中所遇到的信息获取问题,可能与单独科研活动中遇到的有所不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帮助科研人员更好的进行团队合作,大大提高其信息获取的效率和能力。

2 专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

图书馆进行技术和服务功能的整合, 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综合设施和协作学习的物理的、虚拟的学习空间。专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需要普通馆员、计算机技术专家、学科化馆员、学科专家等的共同参加,目标是要为科研人员提供学习、研究、交流“一站式”信息获取的环境。完整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概念包括物理空间建设和虚拟空间建设两部分。[3]

2.1 物理空间建设

物理空间建设要实现的目标是针对科研人员的各种信息需求,以便于交流和分享为目标,可在图书馆实体环境中营造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服务区域和学习空间,要综合运用声学、灯光和视觉艺术等手段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舒适的交流环境,提高科研人员的科学交流和科研合作的意识。由于信息空间是用户学习、交流和共享的场所, 也是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地点,物理空间的建设应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充分考虑科研人员日常的学习和科研习惯,要利于促进获取资源,要考虑协作、合作与自主的融合。物理空间包括开放式资源获取区、参考咨询台、电子教室、协作学习区、多媒体工作站等。

可对传统的期刊、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进行整合和改造,按照学科类别重新揭示馆藏资源,物理空间的改造要突出开放性获取资源的目标,使之能容纳更多的人同时使用。在当前电子资源成为主流信息参考资源的背景下,物理空间的建设要大幅度增加信息共享共建的计算机及通讯设施的投入,还要购买大量的软件资源,包括各种课程软件、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等。电脑终端要能够提供文献检索、因特网连接、多媒体资料等,采用相应的管理软件, 并配备专业馆员进行网络资源管理。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信息共享空间的参考咨询除了包括对于资源获取途径外,还包括有关编程等技术问题的解答。

信息共享空间的协作学习室是供科研人员进行合作研究的空间,需配备有电脑终端、白板和投影仪放映机等,安装有笔记本电脑接口,提供高速的远程访问网络,作为科研人员进行问题讨论和交流的区域,协作工作室的大小最好可容纳6到8个人。为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协作工作室内还要提供一些必要的专业书籍和常用工具书。

电子教室主要用于对科研人员进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检索技巧的培训;多媒体工作站用于向科研人员提供辅助的工具,用以集成信息、技术和知识,多媒体教学区。根据图书馆建筑的实际情况,确定此区域大小,一般20-30个座位为宜,主要用于科研人员面向科研团队或小组的小型报告,及学科馆员进行学科资源利用与信息检索的培训。

2.2 虚拟环境建设

虚拟环境是指提供共享信息资源的虚拟场所,主要包括共享的智力信息和开放存取空间。传统的电子阅览室主要用于个人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具备社会性和交流性,不能提供合作式学习的共享空间。因此,专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虚拟环境建设,要利用电子阅览室的电脑终端,创造自由交流和共享信息的氛围,为科研人员提供团队活动和集体学习的必要条件。

设施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分离、印本资源和虚拟资源的脱离,都容易导致服务的不连贯所造成信息服务在低水平徘徊, 最终会使信息共享空间沦为简单的电子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是集信息资源和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其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虚拟空间是在网络平台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科研人员构建的学习、交流、协作的虚拟场所,是支持科研人员相互之间协作与互动的桥梁。虚拟环境建设要实现的目标是在网络环境下提供资源丰富、支持开放获取与协同共享的环境。

虚拟环境的建设可分为虚拟空间、在线交流与学习软件、数字资源与培训课程等几部分。

虚拟空间包括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网站,提供虚拟学习社区和实践社区等,信息共享空间网上站点可提供学科博客链接,接受网上参考咨询表单和协作学习区的预约,为有共同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使之形成学习和交流协作的虚拟组织,通过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分享研究成果,实现协作研究的目标。科研人员可通过信息共享空间网站,预约虚拟学习社区和实践社区,并且可与实体馆中的协作学习区配套使用,讨论记录可保存备份到本地计算机上,以供科研人员在总结讨论结果、撰写书面材料时使用。

在线交流与学习工具包括学习软件、即时通讯工具、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搜索引擎等,软件包括MSOffice的统计软件包,SPSS/SAS;Photoshop、OCR软件包、数字视频编辑软件包及Illustrator和Premiere等,配备有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数字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不同版本的编辑软件。

信息共享空间的数字资源与培训课程包括图书馆订购的所有数据库、机构知识库、网络培训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此外,可根据平时积累的有关课题资料,按照学科专业划分,经过格式规范、标引加工后存入数据库,形成学科资料库,并提供关键词、题名、作者、课题来源等检索途径供科研人员查询。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是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此项服务可以使科研人员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获得所需的全部文献,并通过与其他科研人员的合作与交流,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

虚拟环境的建设要与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设结合起来,要注重运用Web2.0技术,如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维基、社会网络、机构知识库、社会书签等,侧重开放获取、交流互动、知识共享。比如,可利用博客和维基协同创作特色资源库[5]。博客和维基的共同特征是允许多人进行协同创作,这与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理念是一致的。专业图书馆可利用博客和维基共创专题资源,允许馆员、科研人员自由上传相关学科资源,包括学术组织网站、课件、音频、视频等,并允许科研人员对提供的资源进行评论,从而丰富专业图书馆的学科资源。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机构知识库在学术交流和共享中的作用。[6]

2.3 配套服务支持

信息共享空间是为学术研究和创作提供合适的空间与场所,提供便于合作共享的信息服务模式是信息共享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吸引科研人员到馆的重要原因。文献保障、参考咨询和学科化服务是专业图书馆的主流服务形式,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可有效实现这些服务在功能、组织以及机制上的整合, 扩展专业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创造多层次、多功能的全新服务形式。

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献保障服务,包括物理空间咨询台提供的咨询服务、虚拟咨询馆员提供的在线虚拟咨询、学科馆员提供的虚拟信息共享空间的信息服务。二是计算机技术服务,一般由精通系统设计、数字化处理、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提供,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使用方面的帮助。三是学科化服务,主要为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团队、学术社区、实践社区提供学科资源保障等专业指导,还可为其提供相关学科的研究数据服务,通过识别、获取数据、重组数据格式为研究人员提供各种数据资源和帮助。学科化馆员要以学科为单位,对相关学术资源和专业网站进行搜集、组织和整理,为科研人员提供学科导航服务。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就将学科博客作为信息共享空间学科化服务的一部分,由学科馆员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支持按栏目内容、学科标签等方式的浏览。[4]

3 结语

专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可重新定义专业图书馆在科研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 拓展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增强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信息资源在科研中的产出率。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图书馆一方的努力无法完成。国内的信息共享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基础设施、资源需求、人员配备等众多因素,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国情的专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任树怀,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9-160.

[2] Beagle D, Bailey R, Tierney B. Information Commons Handbook[M].New York: Neal Schuman, 2006.

[3] 孙 瑾.国内外Information Commons 的理论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6,26(10):11-15.

[4] 刘晓霞,杜慧平.IC的学科化服务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8,27(8):38-40.

[5] 夏莉.基于Web2.0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2):87-89.

[6] 刘伟,王颖,杜云祥.我国高校知识库建设对比研究及启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3):32-35, 51.

上一篇: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研究 下一篇:祁南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