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对外报道“阵地前移”

时间:2022-09-28 07:04:59

2010年9月,笔者从新华社对外部调到华盛顿分社担任经济记者,由国内从事对外报道的阵地来到了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彭博等国际一流媒体同场竞技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的第一线。在紧张而兴奋的工作中,笔者既体会到在华府这座全球“新闻富矿”中开采“新闻宝石”的忙碌和充实的节奏;也感受到,在这个微观层面上,如果努力以新华社“阵地前移”、打造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目标来要求自己,便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与收获。

用“动手”和“举手”提升话语权

早在来华府之前,就听国内的同行说,在美国当记者,由于语言障碍和影响力不足,中国记者和中国媒体往往话语权不够。为此,笔者给自己提出了每天通读《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三大报并动手剪报、做笔记的要求,同时坚持每日听3小时以上CNN、CNBC、MSNBC新闻。有效的沟通首先是建立在博闻强识基础上的真听得懂,其次是要口语过关敢说得出,再次要学会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进行合理表达,作为记者还应有效地进行话题设置。笔者用这种“动手”、“动耳”的习惯来要求自己,一方面旨在帮自己夯实英文基础,与西方主流媒体在对比分析中找语言、报道角度、理解深度等方面的差距和“充电”的方向;另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方式尽快熟悉美国情况,尽早进入良性的工作状态。事实证明,这样做对开展报道工作颇有帮助。例如,近半年来,笔者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的每篇专栏文章都收集起来,并将其主要观点熟记于心;尽管克鲁格曼对中国存有质疑,但他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客观批评美国政府的大量观点和数据,对笔者在采写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减税政策等稿件的过程中帮助甚大。

华府不仅大牌媒体多,大牌经济机构也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财政部、商务部、美联储等机构的每一篇声明都有可能牵动“全球神经”。笔者发现,要想抢夺话语权、占领舆论制高点,中国记者必须争取提问权,得不到提问权,意味着在国际媒体大战中已经输掉了开局。笔者给自己定下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美国当记者,参加任何一场会,可以允许自己没有得到提问机会,但绝不允许自己懈怠听会、不举手提问。以2010年10月初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年会的报道为例,在那次秋季年会的三场最重要的会(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朗夏尔三人各自的会)上,笔者每一场都得到了提问机会。

“勤能补拙是良训”成为笔者的座右铭。笔者相信,若想在世界媒体竞技场中,与语言、人脉、经验等各方面都占主场优势的西方主流媒体分庭抗礼,“勤字当头”对于中国记者是必须的。

首先,“勤”早起。为了抢到提问的最佳位置,笔者在参加这三场全球直播的会时,都坚持和视频记者同事一样,不到六点起床,提前约一个半小时赶到会场抢占“有利地形”;坐在新闻厅第一排的笔者,不叫到自己提问,高高举起的右手绝不放下,这对于台上的新闻官是有心理“威慑”作用的。

其次,“勤”拓展人脉资源。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社交关系的社会,而且英文中的“社交”(networking)一词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在秋季年会的两场会上,佐利克、布朗夏尔身旁的新闻官都在平时的采访中与笔者积累起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他们甚至用叫笔者英文名的方式给笔者提问机会。但是,在卡恩的会即将开始前,笔者突然发现点名记者提问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联络部主任卡洛琳,笔者与她还并不相识。就在卡洛琳将要上主席台的前几分钟,笔者赶紧请自己熟悉的一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闻官引荐笔者与卡洛琳交换名片,并主动告知卡洛琳笔者提问的大致内容。笔者正是靠着卡洛琳这位刚结识的“新朋友”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提问机会。由于自己的主动设问,笔者在这三场会上和同事合作的中英文稿件都可以用“回答新华社提问”的方式写出自采的一手快讯、简讯、详讯的滚动播发稿件,多篇稿件得到了BBC等西方主流媒体的采用。

再次,“勤”等待。2010年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了其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份额改革的新闻,中国的投票权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升至第三位。不过,由于当天恰逢周五,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讨论过程漫长,当日下午5点左右笔者和同事才获悉傍晚将会有新闻会。因为是在周五下班时间临时通知,所以美联社等知名媒体都缺席会,到了会场之后笔者与同事等了将近约两小时才等到卡恩总裁宣布消息,部分西方媒体由于受不了冗长的等待而中途退席。偌大的厅内剩下不到10名饥肠辘辘的记者。另有一段插曲,这次会议的厅位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地下室,手机和网络都没有信号,笔者与同事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分工,由另一名经济记者刘丽娜开车回到分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视频直播抢发英文快讯,笔者则留在现场提问和拍摄照片;卡恩以“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作为当晚的开场白,而由于合理分工、团队合作和坚持,笔者得到了现场3个宝贵提问机会中的一个,同时新华社当晚英文稿件的时效领先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快讯比西方三大通讯社中发稿最快的路透社还要早15分钟左右,自设议题的发问和卡恩的回答也提高了新华社中英文和图片稿件的采用效果。

努力增加提问机会,不仅有利于提升新华社和中国记者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改进国际话语的“流向”和“流程”。在世行秋季年会上,当所有英美大牌媒体的记者几乎把所有问题都带有偏见地指向人民币汇率问题时,笔者能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提问不仅是代表新华社,对于扭转新闻厅里的气氛和各国媒体的兴奋点都是有影响的。

借助高端专访和多媒体融合提高报道质量

新华社与华盛顿分社的领导近年来常用“三栖记者”的现代报道理念要求每个新华人,笔者的很多同事也成了优秀的“三位一体”记者。另外,笔者也发现,在实际工作中,高端专访对于打造精品稿件,进而提高西方主流媒体对新华社稿件的采用率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有裨益。

当然,成功的高端专访,离不开提前收集信息、精心组织策划、广泛的人脉资源、主动出击和做足功课。同时,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多媒体工作业态也更容易赢得采访对象的尊重,对于表达中国声音也提供了良好的全方位话语谱系。以下是笔者在美国当记者的两次专访经历。有意思的是,两次专访都是在“餐桌”旁进行的。

2010年10月,笔者得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将于2010年10月19日在华盛顿举办新书《自由落体:美国、自由市场和下滑的世界经济》的小型午餐会,笔者提前和会议主办方约定对斯蒂格利茨的采访时间,并在当天提前赶到会场等待,结果只有笔者一位记者在场的新书会成了笔者的绝佳专访机会。笔者不躲避敏感话题,在午餐桌旁采写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战没有真正的赢家》等深度中英文稿件。

2011年1月9日,笔者与同事飞抵底特律准备参加将于1月10日清晨开幕的2011年北美国际车展。此前笔者获悉,在1月9日的一家汽车行业组织的行业研讨晚餐会上,通用和福特的高管将出席。笔者与新华社视频记者林煜放弃了本可以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直扑那场晚餐会的现场。最后在服务生忙着布置晚宴餐桌的问隙,主动上前“围追堵截”,成功地对美国福特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艾莉・休斯一克罗姆威克、美国通用公司副总裁史蒂夫・卡莱尔进行了文字和视频专访,采写了《福特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市场是福特全球业务亮点》、《“中国是通用增长的主引擎”――专访美通用公司副总裁》等两组稿件。同桌就餐的美国同行看到笔者和同事又是拍照、又是摄像、又是专访,打趣地说道:“你们今晚好像什么活都干全了哈!”

在“内容为王”的这个新媒体时代,媒体的生命力离不开新闻的采集力与解读力。在这方面,笔者的很多同事已经做出了很多探索,笔者也将继续带着“勤”字训,在餐桌旁、地下室、展厅内、镜头前,用自己高举的右手和手中的采访话筒,去继续提升黄皮肤记者在美国土地上的话语权。

责编:吴奇志

上一篇:盖保德:观察中国经济的第三只眼睛 下一篇:忙碌在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