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骨不连断端髓内外多点注射自体骨髓治疗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8 05:54:24

经皮骨不连断端髓内外多点注射自体骨髓治疗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采用经皮多点注射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治疗骨不连。结论:经皮多点注射自体骨髓治疗骨不连可以成骨,并且新生骨有较强的塑形能力,无明显异位骨化。

关键词 骨髓移植 骨不连 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1月~2007年5月治疗骨不连患者78例,男56例,女22例;年龄19~69岁,平均50岁;骨不连部位:肱骨12例,桡骨6例,尺骨7例,腕舟骨3例,股骨1例,胫骨49例;骨折时间:8~37个月,平均10.8个月;59例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19例采用外固定治疗。原发骨折为开放性的53例,闭合性的26例;骨不连部位有1次手术史者34例,两次手术史者37例,3次及3次以上者7例,曾行切开植骨术者11例;骨不连断端间隙3~6 mm,平均4 mm:骨不连部位有贴骨瘢痕或皮肤条件差者21例。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位,一般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按骨科无菌手术要求消毒,铺无菌巾。首先在C型臂电视X线监视下,将自制针刀刺入骨不连断端间隙,沿骨或断端瘢痕组织滑向内侧间隙,小心剥离断端问瘢痕组织,以利骨髓液均匀渗入,拔针。用3枚骨穿针(穿刺部位深者硬膜外穿刺针)自肢体不同方向准确穿入骨不连间隙内(注意避开主要神经血管),以股骨干为例,第1针自股骨前方刺入,针抵骨折断端间隙前方,将针留置;以同样方法,第2针自前外侧刺入,将针留置于断端间隙外侧,第3针自后外侧刺入,留置于断端间隙后侧。用另一骨穿针在患侧骼嵴中后部至骼后上嵴根据情况选取几个穿刺点,各穿刺点间隙>2 cm。注意避开骨骺。各穿刺点进针深度各不相同,一般在1.5~5.0 cm之间,根据需要量缓慢抽取红骨髓。每个穿刺点抽取5~8 ml抽取红骨髓后,经离心、过滤、提纯后,即刻连接骨折部位的3枚穿刺针,将骨髓缓慢注入骨折间隙内。注射第2枚针时边移动针尖边注射,由外侧一直注射至前侧,拔针;第l、3枚针直接注射即可。注射量15~20 m1/次(腕舟骨5 ml/次),需注射2~3次,间隔4周。骨髓液注射完毕将穿刺针拔出;局部稍加压包扎。

结果

愈合71例,7例未愈合,愈合时间2~11 个月,平均3个月,除7例未愈合外,无1例出现骨折断端一侧愈合的“桥接”现象。78例全部获得随访,除7例未愈合外未出现再次骨折。不愈合的7例中,多为原始骨折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治疗前手术次数较多,软组织血运较差,骨折端骨萎缩严重,明显骨质疏松,经4次注射自体骨髓液后8个月仍未愈合。

讨论

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后,骨不连断端的瘢痕组织在成骨细胞及诱导成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纤维性骨痂,并逐渐演变成软骨及骨性骨痂,再通过塑形、改建,最终成为正常的骨组织,其成骨方式为软骨化骨。

经皮多点注射自体骨髓同样需要骨不连断端的稳妥固定,本组7例未愈合的失败原因主要是因为骨折部位软组织条件过差,过早拆除了有效固定,加之不正确的功能锻炼等,使骨折端失去稳定性以及骨折端血运较差而导致治疗失败。

上一篇: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血型相关性探讨 下一篇:局麻下小针刀微创松解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