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13 01:56:17

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

采血技术患者应处于平静状态、空腹;采血前不应拍打采血部位,必须顺利“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压脉带不应扎得太紧,压迫时间不应过长;采血速度要适当,太快易产生气泡,使纤溶蛋白原、因子Ⅴ、因子Ⅲ变性;采血后要立即与抗凝剂混合,但不要用力震荡;采多管血样时,血凝试验标本应取第一管。

标本运输、保存与处理

标本应随采随测,如需运输,标本应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使PT、APTT结果降低。血浆标本原则上应立即检测,血液一旦离体后即开始变化,随离体的时间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从而检测出的结果也不同。凝血试验应在室温保存4小时内完成,不能完成的于4℃冰箱保存,24小时内完成。~20℃保存标本需1周内完成,否则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血液离心是凝血试验标本处理的关键步骤,离心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除去血浆中的血小板。

抗凝剂的选择

ICSH及ICTH推荐0.19 mol/L的橘椽酸钠作为凝血因子检测的首选抗凝剂。因枸橼酸钠对Ⅴ、Ⅷ因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受肝素影响还适用于接受肝素治疗的病人的监测。而草酸盐能与钙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血凝仪的光电终点。肝素可与AT-Ⅲ作用抑制凝血因子的反应,EDTA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且对Ⅴ因子保护性差。

试剂

试剂的选择 试剂的选择一方面要根据所用检测仪器的类型,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验检测目的选择对其敏感的试剂。

试剂的使用及保存 ①试剂在使用时应严格按说明书操作。②试剂使用中要注意污染的问题,如试剂瓶盖错盖造成交叉污染,用同一吸管或移液头造成试剂标本的交叉污染等。

操作的因素

首先要检查仪器电源、光源是否稳定,预热时间或温度设置是否正确。检查所有试剂、缓冲液、标本是否合格,如有问题及时更换。每次检测之前,应先检测参比血浆或质控血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加试剂时要防止气泡产生,有气泡时凝血时间会假性延长。在加样过程中除保证样品量的准确外,还应保持加样器与反应杯垂直,加样动作要稳、准、快,既要让感应器充分接触,又不能停顿时问过长。测定过程中应保持反应杯的清洁,防止异物掉入比色杯。

药物与疾病因素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是有协同抗凝作用,如水合氯醛、阿司匹林、保泰松、氯贝丁酯、吲哚美辛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明显增高。

除药物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之外,很多疾病也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使PT延长。但在DIC早期,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T缩短。此时分析血凝结果一定要结合患者病情进展程度。各种疾病导致溶血、黄疸脂血、红细胞含有磷脂,能缩短APTT的值。当HCT>50%时血浆中抗凝剂浓度增高,APTT假性延长;相反,HTC<20%时APTT假性缩短,适当调整抗凝剂用量可减少影响。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倾向,不能仅依靠血凝分析判断作为诊断指标,因为血凝分析受的影响因素太多太杂,应结合血小板计数、3P实验等共同作为诊断指标。

患有高血压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时,病人血管因缺氧和硬化而发生肿胀损伤,激活内外凝血途径,导致凝血功能显著增强,继而引起一系列敏感指标的改变。

除上述分析的影响因素外,季节变化、饮食因素等都对凝血实验有影响,如茶叶中的茶多酚,桔汁中的枸橼酸盐,海带中的藻酸双酯钠等都有抗凝作用。

上一篇: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血... 下一篇: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血型相关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