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8 05:26:01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发展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多个方面的要求,其中包括:作出假设和预期;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学生要作出合理假设,需要根据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想象等。同样,学生要作出合理预期,需要根据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学生要能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只有恰当地运用证据和逻辑思维,才能对探究的问题的因果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得出合理结论。学生在辩护自己的结论时,也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分析和综合、演绎、类比和归纳。其中,归纳、演绎和类比则属于推理的三种重要类型。可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属于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或者模拟得到的证据,进行严谨的推理,得出结论,而结论往往就是学生要获取的知识。推理一般可分为三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是指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是一种由一个或若干个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结论的过程,如果前提是真实的,结论也必定是真实的。如,所有细胞生物都有DNA和RNA,细菌是由原核细胞构成,所以细菌有DNA和RNA。又如,人教版必修2教材中: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所进行的演绎。

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而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如,细菌有DNA和RNA,真菌细胞有DNA和RNA,动植物细胞有DNA和RNA,所以所有细胞生物都有DNA和RNA。

类比推理则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到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如,原核细胞有DNA和RNA,以DNA为遗传物质,真核细胞也有DNA和RNA,所以真核细胞也以DNA为遗传物质。

下面通过教材处理和习题讲评的一些实例,阐述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一些方法。

1 教材处理

【例1】 豌豆杂交实验(一)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中严谨地运用了演绎推理,推导出F1的遗传组成和它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但推理过程在哪里呢?学生能从教材中看到的,除了“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的引导性问题之外,就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内容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如果忽略或抛弃孟德尔建立在实验数据基础上的分析和推理,而纯粹地介绍实验数据和讲述假说本身,学生是并不清楚到底推理的过程在哪里,又是怎么进行的。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实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先介绍孟德尔通过单独对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归纳,发现:①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总表现为显性(如高茎);②F1自交产生的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如高茎:矮茎=3:1)。“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孟德尔带着这个问题,根据他的实验结果做出以下假设:“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然后引导学生站在孟德尔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1) 那么根据实验结果和上述假设,孟德尔首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教师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F1的遗传组成应该是Dd”的结论。

(2) 既然“F1的遗传组成应该是Dd”,那么是不是可以得出“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的结论呢?

(3) 既然“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豌豆自然状态下一般又都是纯种,是不是可以确定亲本的遗传组成:高茎为DD,矮茎为dd呢?

(4) 既然“高茎为DD,矮茎为dd“,“F1的遗传组成应该是Dd”,亲本产生的花粉细胞和卵细胞的遗传组成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教师以此引导学生推理得出“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的结论。

(5) 由上述结论可进一步推出:F1(Dd)自交时,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细胞(D、d)和两种类型的卵细胞(D、d),那么它们的比例应该分别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结合,才会出现“F1自交产生的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呢?然后告诉学生,孟德尔推导到这里,类比二项式定理,得出“F1产生两种花粉细胞(D=d)、两种卵细胞(D=d)并且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的结论。

这样,学生既可以体验演绎过程,还能想到按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直接通过观察证明(1)的假设是不可能的,而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际上是验证由他的假设进一步演绎出来的推论,即“F1是Dd,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测交后代应该是高茎∶矮茎=1∶1”。只要这个推论验证正确,假设也正确。

【例2】 运用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总结渗透作用的内容。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有关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时,强调半透膜之所以具有半透性,是因为玻璃纸上的孔径很小,水分子可以透过,蔗糖分子则不能。然后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 从教材P60图4-1看到,红细胞可以吸水和失水。那这个现象是不是也通过渗透作用发生的呢?教师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渗透作用发生的2个条件进行判断。

(2) 红细胞内外隔着一层细胞膜,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层半透膜呢?教师以此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6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思考,可得出细胞膜和玻璃纸具有共同的属性――半透性,以及“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也是通过渗透作用”的结论。

上一篇:真情质朴的歌 下一篇:例谈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概念的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