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消费类电子带动ARM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2022-09-28 03:56:23

浅析消费类电子带动ARM在中国的发展

记者:Allen您好!非常高兴有机会采访您!去年7月,您开始担任ARM中国总经理兼销售副总裁,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经历?

Allen:我在美国念的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Intel。很有意思的是,那时做的第一款芯片就是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是Intel第一次尝试给移动电脑做一款系统集成(SoC)的处理器芯片,而当时其它产品光是一个CPU。 很多时候是一种巧合,多年以后,我在ARM又回到支持芯片公司做同样针对移动电脑的SoC上来了。在Intel做了几年开发以后,就离开了Intel。后来也在LSI Logic, Mentor等公司担任过销售和工程职位。2004年加入了ARM,那时候主要负责晶圆制造厂商的业务,一开始跑大陆比较少,因为晶圆代工厂中国台湾地区比较多,2007年才调回中国大陆,开始负责中国区的销售业务。

记者:对于ARM中国区域的销售管理,您如何保持团队的激情?留住人才,执行良好的企业文化,请详细介绍一下您的管理思路?

Allen: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成长比较快,任何国际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挑战就是要有好的人才和好的团队。我在硅谷做了比较久,所以文化上比较强调做实事,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目标。随着中国IC产业的发展壮大,我们也抓住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做的产品能够适应产业的需求,不论是公司的成长,还是个人在公司内部的成长、个人在市场上的威望、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技能学习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管理就变得容易了,你把客户需求的发展和你公司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得到一定的统一,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么团队文化跟发展就水到渠成了。

总的来讲,我认为国内这几年的发展,培养了非常多好的人才,只要在一定的框架上大家能够制定出共同的价值和目标,企业的管理就能得心应手。我2007年回来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大家坐下来共同讨论我们ARM在中国市场的可能发展,制定发展目标,根据ARM文化和中国文化制定文化价值。一个公司的规定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文化与价值框架大家可以认可的话,什么问题就都可以在这个框架上解决。

记者:目前贵公司的产品框架是怎样?它们的比重是怎样?您认为目前市场趋势是什么? ARM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什么?

Allen:从CPU来说,目前ARM分A、R、M三条产品线:第一个是应用(application)处理技术,它的目的是跑操作系统、跑应用,包括通讯消费电子领域等。第二个是实时(real time)处理系统,像cortex -R4、3G、4G、下一代应用LTE的标准、最新一代中国TDLTE标准的芯片等,最近上海世博启动,那里面用的就是R4这一类型的,那主要是嵌入式这一块。第三个是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现在最新的M系列是特别小的微控制器,以前我们8051的8位、16位MCU在新一代的网络应用或者新的高端应用中功率开始慢慢显得不足,我们开发的这个系列从比较小的,和8051相同尺寸到大两三倍尺寸的各种各样的微控制器都有。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应用的,我们在硅谷还有一个工艺库。现在对CPU的应用实现困难度越来越大,工艺库的优化变的越来越重要,这就是当时ARM建立它的初衷之一。

至于您刚刚提到的比重,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一个变化吧,比如说5、6年前,我们不论前端(授权费)、后端(版税)营收六七成都是与手机相关的,现在我们把手机相关定义放宽了点,包括移动设备、PNP等等,放宽了以后,从后端版税来讲,移动设备这一块占了我们版税的60%左右,从前端授权来讲,却只占了现在2成多。也不是说这块比重降低了,而是别的方面成长更快。在去年全球出货量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像数字电视基本上没什么增长,但基于ARM的数字电视的出货量增长大概有30%~40%,微控制器成长也非常快,超过50%,手机、消费类电子领域也都有成长。去年的各个领域基于ARM芯片的产品出货量都在成长,即便去年整个产业的出货量不是太高。

我们看到的最大的一个趋势就是网络的驱动,不论是人对机器,还是机器对机器,他们一个很大的需求就是网络的链接和应用的普及化。这个过程中,对CPU平台的要求比较高,一、它的功耗要求高了,二、对软件的通用性应用要求高了,我们最大的优势归根到底还是怎样在你的整个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上占有优势。我们现在也非常高兴能看到一个这样的优势局面,就是平均每一款手机里都有两颗基于ARM的芯片。

记者:您刚刚讲到平均每一款手机里都有两颗基于ARM的芯片,那我们可以说ARM在IP核领域属于垄断企业吗?

Allen:不可以说垄断,ARM是一个开放性的,我们不会封闭性的说我只给你几家,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对中国产业是很好的消息,这也是为什么ARM一直与中国合作非常好。反过来看其它东西,比如DVD专利授权,实际上你就吃亏了,像菲利浦这些企业都不用投这个钱,但你要付,所以你在成本上就增加了,也就没有什么优势了。但ARM平台就不一样,像中国公司加入的平台,它们的门槛和成本和国外几乎是差不多的,你可以拿到同样的技术,你们的门槛是一样的,你没有这个壁垒的问题,国外企业享受到的一些全球竞争优势包括软件、第三方支持,国内企业可以同样享受到,这对中国公司减少壁垒、缩短周期是非常好的方法。从手机厂商来讲,他们更喜欢,因为手机芯片厂商很多,你要做PC就只有AMD和INTEL,没得选,那手机厂商有很多选择的余地。

记者:设计公司、终端厂商与ARM三者之间的关系,作用,你们是根据设计公司的未来技术的发展来设计你们的核,还是根据终端的新产品趋势来作你们研发,还是你们已经走在他们的前面,用你们的架构来引导他们。

Allen:我们把这称为“Push Pull”,系统终端

厂商为“拉”。我们的研发模式一般是大的芯片厂商、终端厂商共同讨论下一代研发的要求,我们搜集到这些要求跟开发信息以后,只要你愿意投入这样多的人力资源和钱的话,你就可以做一些驱动。从历史上看的话,我们ARM刚成立时,当时最大的系统厂商APPLE和后来包括诺基亚都是以这样的方式与我们合作。实际上系统厂商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把消费者跟市场发展的需求定义出来,然后我们把这个要求转化成对CPU的要求,之后我们再和芯片厂商合作。这样一个三方的立体构成,这个平台就搭起来了,然后就往下推。新的公司不断的在加入,来采用这个架构,它们前面这个过程就可以省略,就可以降低成本。我们现在在中国在好几个市场行销,他们的角色不光跑芯片厂商,他们也会跑终端公司,他们在终端公司那里了解他们设计系统时采用哪些芯片,是不是基于ARM的,有什么优劣点,收集的这些信息我们会回馈给芯片设计公司,他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帮助。 这又回到我们讲的在中国的策略,就是说怎样帮助芯片公司和产业成长更快,一个是技术上的商业模式,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一些资源,跑国外系统厂商搜集到的关于特定市场的一些需求和想法的同事,他们也会回馈给我们国内销售,国内的同事也会搜集资料教给我们的芯片公司让他们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所以有趣的是,我们跑市场的同事在大部分时间不是告诉我们的客户说ARM有这个产品,你要不要用,而是说你设计新产品的时候缺了哪一些,然后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架构…,这样去倾听客户的声音,做一些产业发展和规划的推论,我们也希望这些推论和数据资料能够帮助到客户,从而使他们的设计能够更贴近市场,但最终还是靠客户自己。

这个体系和Intel的最大不同还是架构体系的不同,因为我们不是自己设计产品,自己开发芯片,交给系统厂商,我们的体系最终的增值服务是设计公司在做,也包括系统公司,ARM这样小的原因,是在价值链中我们只占了前面研发这一关,后面产品真正的实现和客户的成长是别人的价值链,钱也是他们在赚,这个架构体系比较稳定,我们不会侵蚀到他们的价值链。像盖房子,我们就是建筑设计师,至于房子要盖在哪里,要怎么卖是地产商的事,但前面的建筑设计他们就不用再做了。建筑上没有软件的问题,电子行业有很多的软件应用、第三方支持的问题,所以它如果每个人自己搞设计的话,非常不划算。我们也有客户算过,因为系统开发,除了核以外,还有一套开发工具等整个系统,维持开发系统需要人马,这套人马所需的钱平均到每个芯片的话,比他们交给我们的版税还要多,先不讲开发所需的钱,光是后面维护所需的钱已经超过这个版税了。大家看到这两年ARM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驱动的关系,CPU的架构越来越少,包括英飞凌最近也宣布他们的安全芯片也要放弃自己的架构,因为到一定时候大家都会发现在经济效益上自己研发架构不好。

记者:您认为中国IC设计公司创新能力如何?从ARM的角度来看,您对中国IC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何看法和建议。

Allen: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是不错的,因为我们整个设计历史不长,如果我们和同样的像台湾地区的设计公司相比,我们发展时间比他们晚,但设计能力成长可能比他们快,但毕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吧,从90年代到2000年,是美国硅谷IC设计业发展最快的10年,这是由于PC产业的形成拉动了硅谷IC产业的发展,所以半导体要起来需要一个产业的突破性发展。PC产业转向到网络产业,对中国产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就是消费电子的网络化,我们和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相比较,他们在上一拨PC产业得到了很多益处,也造就了一些无晶圆厂设计公司贴近这个产业链的良好发展。中国今后这5年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机遇,上一拨的设计能力和我们的话语权比较弱,但这一拨我们的话语权非常大,第一,就像当年PC产业是在台湾地区一样,消费电子产业是在中国。第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的设计能力和平台搭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技术储备和设计能力已经足够了。第三,就是产业倾斜,大环境的问题,国内消费能力和购买力在5年内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第四,就是政府政策对高科技的扶持也是非常大的,我们看到这两年政策对半导体研发的投入比之前大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项目我们很多客户都得到了政府很大的扶持。从这几方面讲,中国IC设计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了。

记者:但目前来讲,很多终端厂商真正采用本土芯片的不多,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什么阶段本土化的芯片会大量供货给终端厂商?

Allen:今后这五到十年就会实现了。特别是今后十年中国IC设计业会有一个飞越性的发展,这其中有一个转换的契机。如果一个传统产业链没有太大变化,新的切入就非常困难,中国的成本优势也不是那么的明显,那么就需要一个产业环境的变化。举一个例子,从传统的电视到LCD,你看到日系是比较惨的,就是因为他原来的一些优势全部被抛弃掉了。下一拨消费电子的特征就是网络化和应用化,原来的那些优势就会被抛掉,所以这个网络化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也已经看到有变化发生了,比如以前相机等都是传统的日系消费电子,这个替换的过程中,他们原来的很多优势都已不大了。技术的换代与创新使得许多国内芯片公司与国际芯片公司的差距越来越小,现在就是缺少一个规模化的企业,只有几个公司的规模能超过10亿人民币,如果一个企业的规模到了40、50亿人民币的话,那么它的全球竞争力就稳定了。

记者:面对国内芯片产业化比较慢,一些系统厂商对国内芯片还不是很放心,怎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Allen:过程积累需要时间,比如当时香港科技园有一套质量保证测试系统,刚开始国内芯片厂商都不用,芯片产出就直接上市,但现在不行,系统厂商一定要这个质量保证书,大家对质量检测过程重视度也提高了很多。

记者:去年三月份您对外宣布ARM将在中国建立一个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是只面对国内还是面向全球?请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中心。今年ARM除了建立这样一个研究中心,还将关注哪些领域?比如物联网、三网融合、3G等等。

Allen:以全球目标发展来看,侧重点还是怎么结合本土市场,在全球类似的研究中心不少,像在英国、美国、印度、法国等等。中国这一块我们还没完全定下来怎么做,开始是倾向软件应用,怎样缩短从研发到商量的过程,因为中国公司历史比较短,所以经验和投入相对国外来说比较少,需要的帮助比较多,我们也会邀请一些IC设计公司共同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可以帮助IC设计公司什么。这是一个平台,很多芯片公司他们也想保留自己做的一些东西产生产品差异化,但有些东西他们需要我们来先帮他们做掉,希望下半年能把它定下来。

去年我们切入物联网、三网融合这个市场。这个领域还是非常新,今年会增长,但短期内出货量不会太明显,需要一个过程。去年应用我们M系列的核有几个方面,一个是RFID里各种各样的感应这些方面,像智能电表,智能电网这方面应用蛮多的。另外一方面是指芯片这一块,基于ARM架构的MCU,像NXP这些国外公司出的微控制器,他们在物联网里的应用挺多,他们告诉ARM他们成长非常快,也都是50%以上的成长率。

3G带动芯片应用的未来成长,当然大家会说比预计慢一些,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现在我们也有三个标准同时在推动,至于哪个标准会胜出现在说还为时过早,但是大家对3G数字应用也是非常热衷的,我们很多同事也都在用3G卡,这个市场肯定会起来的。3G国外发展挺好的,它也已成为标配,使用也非常快。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ARM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Allen:

中国IC企业的发展就是我们ARM的成长,我们希望能和他们一起成长,我们07、08到现在这三年来,虽然中间经历了金融危机,但基于ARM架构的国内芯片公司的出货量成长了大概3倍,半导体2007-2009年整个发展还没到三倍。我们很高兴的看到采用我们架构的客户相对来讲是比较成功的,如果我们光卖架构,没有出货量的话,他们就不成功了。我们估计中国公司基于ARM架构的出货量2010年比2009年至少成长50%。我们曾经预估在2013年出货量会超过一个亿,但现在来看,我们会提前完成,可能今年就能超过一个亿。

上一篇:浅析工业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 下一篇:浅析西门子数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