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舞蹈课堂的建设

时间:2022-09-28 02:37:24

浅谈中学舞蹈课堂的建设

摘 要: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谈论的话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当代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德智体美”中的“美”,即是指“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情感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舞蹈”在中小学“美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舞蹈课程。对于中学校园里的舞蹈教育,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创教材,教学设计在传统中求变化,是教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从事初中舞蹈教育多年,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思考与尝试,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了一些经验,凝结成笔尖的文字,与各位同仁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关键词:教材;教学设计;创新思维

一、教材选择结合实际学情

初中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生理和心理上已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心理上逐渐产生鲜明的男女意识,并且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在男女同堂的舞蹈课上,在异性面前,经常会出现“不愿意表现”“不配合教学”的情况。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学舞蹈”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传统的考级教材或者艺术学校舞蹈教材,并不一定适合普通中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尽量避免枯燥的“口传身授”教学模式,着重引导学生发掘舞蹈的魅力,享受舞蹈的乐趣。这个年龄的学生,又有好玩、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不断思考实践,开发出真正适合中学生的舞蹈教材。如,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构思一些生动有趣、参与性较强的舞蹈活动:用造型模仿英文字母,不出声用动作表现某位学生的名字,用身体的某一部位写数字等。根据观察,学生可以很积极乐意地投入到这些舞蹈活动中,并产生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舞蹈游戏”,让学生认识到舞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舞蹈就在身边,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舞蹈”,借助“身体运动”的手段,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

据长期观察,很多学生有驼背、含胸的体态。因此,教师在舞蹈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这个问题,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教学,逐渐改变学生的不良体态,引导其形成挺拔外展的体态习惯。比如,学习“蒙古舞”时,可以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目光远视,展胸开背,或者像鸿雁展开双翅,在天空翱翔;又如,学习“华尔兹”,让学生去体会欧洲绅士那种的自信昂扬的气质。通过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启发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树立他们的自信,塑造他们优美的体态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设计在传统中求变化

1.生动有趣的热身活动

活动热身,是舞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热身灵活身体、避免拉伤。传统的活动热身,常常以舞蹈组合的方式进行,极易在枯燥乏味的压腿和拉伸中消耗掉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学舞蹈课堂中,活动与热身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舞蹈组合,尝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热身活动。如,在“踢踏舞”课堂,着重于膝踝部位的活动,可以先带学生原地小跳,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跳?你们能想出多少种跳跃方法?一人展示,全班模仿。再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模仿力,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放松身心,灵活身体,达到热身的效果。

2.舞蹈学习结合生活经验

据长期观察,大部分中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身体表现力有限,舞蹈动作又大多是抽象的动作符号,因此,在学习舞蹈的初期,很多学生会出现“不理解,不适应”的情况。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新的舞蹈动作学习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比如,在“蒙古舞”课堂上,学习“提压腕”,先让学生想象“骑马的动作”,然后再提动作要求;“柔臂”的学习,结合草原上“鸟儿展翅高飞”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方式,避免了舞蹈语汇的生涩难懂,使枯燥的动作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舞蹈编创活动启发创新性思维

“舞蹈编创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是启发创新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已经学习的基本动作元素,启发让学生展开联想,自由发挥,用舞蹈去表现思想。如,在“蒙古舞”课堂上,学生学习了提压腕、柔臂、柔腕三个基本动作,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地引出编创活动。教师问学生,提到“草原上的大雁”,学生的脑中还能浮现出什么场景?学生会回答出许多的答案,例如,“一群鸿雁在空中不断变化队形”“鸿雁飞累了停在湖边”等。让学生结合大雁飞的主题,自主创设情境,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动作元素,以6~8人的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编创一组小舞蹈,并分小组展示。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将所学东西灵活运用。同时,通过共同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课后舞蹈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舞蹈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运动,它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身体符号。每一种舞蹈背后,总伴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或许多有趣的故事。尤其是民族舞蹈,多是该民族或地区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教师对舞蹈的教学不应仅局限在舞蹈动作的口传身授上,可以通过舞蹈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在课后能继续关注舞蹈,进一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如,学习蒙古族舞蹈《鸿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民族舞蹈中经常出现动物的形象,想一想其他民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很多学生会想到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舞龙、舞狮”,并能以此为切入点,了解到民族舞蹈中的动物形象,大多源于该民族古老的图腾,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学习“爵士舞”时,教师让学生猜一猜风靡世界的“爵士舞”是源于哪个国家?让学生课后上网查资料,寻找爵士舞的故事,追溯爵士舞从非洲大陆走向世界的曲折历史。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舞蹈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席勒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在中学开展舞蹈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12~15岁,也是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进行舞蹈训练,有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态及精神面貌。因此,如何将舞蹈教育更好地作用于素质教育,更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成长,是需要我们舞蹈教育者去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走出一条真正属于我们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上一篇:美术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转变角色 下一篇:班主任如何对单亲家庭孩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