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开展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22-09-28 01:39:26

科学开展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身为教研员,笔者几乎每天都在和课例打交道。坦白地说,以往的课例研究都是比较感性的,听完课教研员大多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说话。2009年4月,笔者参与了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丰台区小学规范化建设”课例研究活动,从而深刻地认识到:课例研究既要重视经验,又要讲究科学。教研员只有通过精确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对比分析,才能帮助教师正确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从而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以李蕾老师执教的北京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八单元《会变的瞳孔》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科学地开展课例研究活动。

一、注重精确观察和数据分析,促进思想认识的更新

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课例研究过程,是实验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观察、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等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在课例研究中,研究者要注重课堂观察的有效性,“有效”是选择观察重点的灵魂。观察重点的选择与确立一定要与学科特点、课例研究主题、教学目标等紧密结合;对观察数据的统计、分析也一定要站在整节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去考虑,点面相结合。也只有如此,才会使观察的数据更具说服力,让观察真正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笔者研究的主题是“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由于《会变的瞳孔》一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语言方式进行,语言行为是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行为,观察记录比较方便,所以笔者的研究小组将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重点放在师生的语言行为上。有专人侧重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专人侧重关注教师非语言行为对教学的影响,还有专人侧重关注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等等。课后,研究小组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帮助李老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进而有效改进课堂提问,提高研究实效。应该说,教研员的经验与数据分析的结合,使课例研究更具科学性。

例如,第一轮课后,研究小组普遍感觉李老师在课下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课堂上努力地凭借文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学生却整节课比较被动,超时六分多钟才完成授课过程。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笔者有种直觉:李老师的问题比较琐碎,尤其是无思考价值的问题较多,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故学生显得被动,耽误了时间。在交流、评议的过程中,负责观察记录“课堂提问”的教研员向大家出具了记录表,让大家恍然大悟。(见表1)

李老师在46分钟的课堂上,一共问了68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问1.5个。仅仅第二自然段,李老师居然问了45个问题。无效的提问占整个课堂提问的34%。于是研究小组及时对第二轮课的问题设计及教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反思与调整。可喜的是,当研究小组再次走进李老师的课堂,发现课堂提问变得有效多了。统计的结果是:提问总数27次,有效提问占82%。在第二轮课后访谈中李老师不无感慨地说:“以往老师们听课也总是说我话多,随意性问题较多,其实我也在努力地改进,但上轮课统计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真的把我惊醒了,因此在这轮课的设计以及实施的过程中,我格外注重了提问的有效性,我以为这节课无价值的问题少了,学生也显得主动些了。”李老师朴实而真诚的话语再一次有力地说明,科学地开展课例研究有利于找准课堂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课后评议更具说服力。

二、注重课例评价的前后对比,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

时至今日,李老师执教第三轮课的情景还令听课教师感到喜悦:学生学习主动、热情,课堂发言积极、踊跃,口头表达清楚、完整、有序,充满了自信。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出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可以这样说,课例研究使课堂变得精彩。(如表2)

课例研究的目标应十分明确且紧扣主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研究的实效。在研讨的过程中研究小组往往要不断修正主题,使主题“小”而“实”,尤其通过多轮课的数据对比,使课例研究更加精准。本节课例重点抓住文本的第二自然段训练学生清楚、完整、有序地表达小花猫的瞳孔从早到晚的变化过程,但三轮课学生说的情况却有较大差距。

这一点从表2的观察记录中即可发现:学生清楚完整地表达一句话从第一轮课的31次,提高到第二轮课的35次、第三轮课的36次;清楚完整地表达一段话从第一轮课的0次,提高到第二轮课的3次、第三轮课的5次;有序表达几句话从第一轮课的2次,提高到第二轮课的4次、第三轮课的10次;不清楚、不完整的表达从第一轮课的34次,下降到第二轮课的17次、第三轮课的5次。变化句式表达的次数,虽然没有数量的增加,但表达的质量却有较大提升:前两轮课学生变换句式表达主要体现在用词语“又大又圆”说一句话上,而第三轮课学生则针对文本的主要内容“猫咪瞳孔在一天中的变化”练习表达,有的学生按照“从早到晚小花猫瞳孔的变化”来说;有的学生先总说小花猫的瞳孔是会变的,再分说什么时间怎么变;还有的学生把早上和傍晚小花猫瞳孔的样子合在一起说,表达更加简洁。三轮课的提升显而易见,一轮更比一轮精彩。

“一人同课多轮”,不变的是执教教师、教学内容,但教学行为却在不断改进。两个多月的时间,研究小组和执教教师一起经历了“三阶段两反思”的研究过程:执教教师围绕研究主题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及专家指导团听课后,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执教教师对第一轮教案进行调整、改进,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第二轮课后,执教教师和同事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正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大家的智慧集于一身,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次比一次简洁、明确;重点环节的设计一次比一次清晰,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次比一次恰当、有效,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又怎能不一次比一次精彩呢?

三、营造专业发展氛围,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的认识之源、发展之源。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出现,有时会让教师们目不暇接,难以统合,甚至望而却步。但课例研究可以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让教师们感到安全,愿意敞开心扉公开自我的研究氛围。它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磨砺教学技艺的“磨刀石”。参与课例研究的人员组成是多方面的:有一线教师,有学校校长、教学干部,有教授、专家,还有教研员,等等。课例研究中各方要努力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课例研究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实验教师既要“海纳百川”,吸收、借鉴大家的意见、建议,同时又要有自己的“一定之规”,要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学生实际等,有选择地接受和吸纳,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小组也曾遇到过挫折:从理想的教学设计到教师的课堂实施之间有一个差距,差距会带来思想的困惑,甚至不同意见的冲突,但困惑催人进步,冲突使人成熟,亲历课例研究的教师们有许多感言。

1.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它让我们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2.是课例研究让我进一步增强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也感到了自己的收获:课例研究在伴我成长!

3.是课例研究让我们有了近距离接触专家的机会,专家的引领使我有种特别解渴的感觉,心中的迷团渐渐散去。回想自己的教学,真是有很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我会不断思考,将目光放远,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4.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课例研究再一次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目标制定不准确,是永远上不好课的。

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探讨,交流分享,互助互学,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共同享受收获与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上一篇:简说磨课 第16期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的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