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用好身体语言

时间:2022-07-05 08:08:24

教师要用好身体语言

“您的一个鼓励的眼神让我克服了胆怯,您的一个会心的微笑让我增强了信心,您的一个轻微的弯腰让我感受到了关注,您真心的倾听让我感受到了尊重”。这是一个学生在毕业后给我的感谢信中所写的一段话。这段话至今仍激励着我,它让我认识到教师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身体语言简称体语,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怎样用好身体语言呢?

一、面部表情:无声胜有声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正是这种教育的情感性特征,以及中小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学生交流。

面部表情中最美好的是微笑。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如果说微笑是一缕春风,那么它会吹散郁积在心头的阴霾;如果说微笑是一抹阳光,那么它能温暖受伤苦闷的心;如果说微笑是一剂良药,那么它能让学生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的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这就要求教师以良好的职业情感为前提,对本职无比热爱,微笑面对学生,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情绪坦然,心情舒畅,对学习充满极大的热情。古人曰:“忧者见之忧,喜者见之喜。”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的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怕”自己,一进课堂就阴沉着脸,以为这样学生就“害怕”了,或者把生活或工作中的不顺心带进课堂,其实,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们会不断地猜测,“我们又做错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做?”胆怯、惶恐、惴惴不安的心绪会使班级气氛紧张起来,学生上课的情绪更加低落,甚至厌恶上这节课。而微笑能够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教师灿烂的笑容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美国1988年总统教育奖获得者埃斯卡兰就把自己的教育哲学归结为爱的微笑,他认为这是自己多年来征服学生的诀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在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换句话说,微笑同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样重要。

面部表情中最有力度的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情感的温度计。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和家长提出过良言忠告:“你的冷眼中有牛顿。”教师若能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好目光语言,就能让学生从教师蕴含着丰富信息的眼神里获得有关信息,以作出适当的反应。

当学生取得良好成绩或有好的行为表现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赞赏的目光,让他分享成功的喜悦,继而让学生朝着教师所欣赏的方向不懈地努力;对于那些发言欲言又止、举手跃跃欲试的学生,更应给予鼓励、赞许的目光,给他们勇气,给他们自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当有学生上课走神或做小动作时,教师可给予关注、提醒的目光。有时这样的目光还不能制止贪玩的学生,教师不能冷眼相待,可稍稍停下来,保持短暂的沉默,同时用目光注视着那个方向。教师关注的目光会使学生产生震动,聪明的学生就会意识到:教师没有批评他,是给他留面子,顿感内疚后会立即改正不良行为。不过,教师运用这种目光时,要饱含无比热爱的深情,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慈祥的,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萌生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如此,才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姿势仪表:润物细无声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夫把教师的仪表等称为“看不见的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谈论教师风貌时说:“师生们的衣着和整个仪表在审美教育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教师的姿势实际上是教师风度的外在形式,它是“文化的表征”(郭沫若语)。美国著名作家威廉•丹福思也说:“我相信一个站立很直的人的思想也同样是正直的。”只要走进学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办公室,教师的行姿、站姿、坐姿,进入教室门的仪态,与学生谈话时的姿势、告别的姿势等,都会以无声的形式向学生传达着不同的信息。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意思就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行走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教师一走进教室,在讲台前站立一定要挺直、稳健,向学生传出健康有力、足可信赖之信息;而不应身靠讲台,有气无力,给学生以弱不禁风、疲惫不堪之感。

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知识增长、心智发展、理想萌发、人生探索的“关键期”,教师的仪表无疑会起到“示范作用”。现在的学校都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喜欢追求个性,讲究“亮眼”,但是教师的衣着仍然应该整洁、朴素、得体,符合自己的职业、年龄、性别、气质。与此相反,极少数教师把注重仪表视为“小节”,更有一些教师把不注意仪表当做一种“名士风范”来追求,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只会误导学生。哲学家培根说:“相貌美高于色泽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这是美的精华。”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得体手势:四两拨千斤

罗丹说:“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情意手势、指示手势、象征手势、祈使手势等来生动形象地暗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绪、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角色”,会使师生间的交流顿时生辉。“恰当”则要做到简明、协调和有节制。简明,就是手势要符合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能够让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协调,就是手势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协调一致;有节制,就是手势的频率、幅度要把握分寸,以利于师生心灵沟通为度。手势过繁、幅度过大,不但不美,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至于手势用在什么地方能够体现它的恰当,一般在下列几种情况下需发挥手势的作用: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在教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时,在学生学习出现差错时,在进行组织教学时等。

四、师生距离:师生心连心

研究表明: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码,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人在空间位置上保持的距离有某种关系。赫尔把人际距离分为亲密区(0―18英寸)、熟人区(18英寸―4英尺)、社交区(4―12英尺)和演讲区(12英尺以上)四个区域。课堂教学应属于演讲区,教师讲课还是应以讲台为中心,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增强组织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语言的力度。当然,必要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接近某些学生。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走近学生以示鼓励;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可以弯腰倾向于学生,表示诚意和耐心,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接近学生的机会要力求均等,并侧重于后进生。但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上课时,多站于讲桌前或黑板附近,如此,容易忽略边缘地带的学生,造成老师关爱分配不均的情形。教师应配合教学内容,适度地在教室走动,并经常变换所站的位置,以便与每位学生都有较平均的身体接近机会。

我不由得想起了著名作家魏巍《我的老师》中的文字:“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蔡老师得体的身体语言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信任和爱戴。

教师要用好身体语言,看似简单,其实很重要。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上一篇:中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常见的误区与偏差 下一篇:对待学生,教师要学会鼓励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