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时间:2022-09-28 01:32:30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信息技术给教育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上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对于丰富教育手段和理念,开展高效课堂,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多媒体;建构主义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而给高效课堂的开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去改进和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之为课堂教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狭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1.教师的地位

在课程整合的模式中,教师作为学习主导者的作用被大大削弱,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学习的权威,不再是课堂知识的呈现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传授者,更多地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2.学生的地位

在课程整合的模式中,强调学习者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学习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外界条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积极构建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学习过程和环境的构建都要以学生为主体。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不到位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相应的整合就是使用一些多媒体设备,或者借助于网络的方式,所依赖的主要工具还是黑板和粉笔,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用到这些多媒体工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资源,没有能够建构自己的学习环境。

2.对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定位把握不准确

整合课程中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但有些教师过分信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有效构建起自己的学习环境,或者无法有效建立起学习合作小组进行讨论和探究,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反而不利于教学需要。还有就是教师没有从课程整合的理念上转变过来,还是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教学过程的制高点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用至上而下的方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是教学的统治者。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增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素养

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既然是革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理论从实践中来,优秀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就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根据各学科特点,建构适合自己的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媒体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过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比如,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中,要说清楚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顺序和特点,在课堂上用一个多媒体动画演示地震原理,那是非常容易的,动画可以直观而形象地传达出这两种现象的特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在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一种是“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一种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理想的方式,是将两者有机结合一起,取长补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采取适当的方式,综合运用,形成“教学并举”的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进行分组协作,在合作中锻炼互相分工,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合作能力。

4.在学生使用信息工具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参考网站和学习资源,比如FPT,BSS等等,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使学生关注于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素养,学生的自我学习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有必要多结合一些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提高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转变教学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使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优势,利用网络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法高.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层面的思考[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4(04).

[2]徐钊铭,陈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2).

上一篇:创设“导学―自学―测评”学习方式,优化化学课... 下一篇:略谈前置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