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几种问法

时间:2022-09-28 01:01:07

例谈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几种问法

【摘 要】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分值较大,在各地高考试卷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掌握试题题干的设问规律,弄清题目的答题要求,寻求这一考点的突破并非难事。笔者对2012年高考题作了一定的梳理,考生普遍认为备考困难的简答题,题目指向明确,问法灵活多样,答案却有据可依,答题也有章可循。

【关 键 词】 现代文阅读;高中;语文;解题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分值较大,在各地高考试卷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全国各地17套高考题中,有15套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分值超过30分,辽宁卷甚至高达39分。文本理解难道大,试题灵活多变,考生得分率低,而个体差距又特别明显,考生因此而畏惧,教师因此而特别重视。

其实,掌握试题题干的设问规律,弄清题目的答题要求,寻求这一考点的突破并非难事。笔者对2012年高考题作了一定的梳理,2012年高考题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全国共涉及考题144道,其中选择填空题58道,选文以实用类为主,简答题88道,选文以文学类为主。考生普遍认为备考困难的简答题,题目指向明确,问法灵活多样,答案有据可依,答题也有章可循。具体如下:

一、全篇问与局部问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题干设问都含有限定理解分析范围的语句,按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篇设问题和局部设问题。全篇设问题指就某个角度针对全文内容进行理解分析的试题,局部设问题指就某段某句乃至某个词语进行分析鉴赏的试题。全篇问答案的来源分布在全文各个部分,局部问答案往往来自上下文中的某一部分。2012年高考88道题中全篇设问的有15道,绝大部分试题都是就某段某句的理解分析,其中又以就文本含意理解及作用分析的居多。这表明高考越来越重视从局部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例如:

1. 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6分)(湖南卷第17题)

2. 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重庆卷第14题)

例1题干中明确要求“综观全文”,说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全文所有段落,否则将有要点的遗漏,需要我们根据自然段逐一梳理分析概括。文章主体第4~15节回忆韦素园的行为事迹,其中又分为初见、相识、病重三个部分,据此我们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按照这三个阶段逐一概括,答案拟为: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第4~6节);②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第7~10节);③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第12~15节)例2是分析某句话的含义,这道题的解答必须结合该句所在段落的上下文来分析,结合上文画面的具体内容,得出答案一“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结合下文“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可以分析,此处的太阳是与梦有一定关联的,得出答案二“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二、嵌套问与单一问

嵌套问指一道题由几个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小问题组成,命题人可以利用嵌套问的形式来降低试题的难度。单一问指命题人运用一个问题提问来考查文本中的某个内容,但是回答时要点往往并不单一,需要考生从多个角度加以阐述,试题同时兼具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例如:

3.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山东卷第19题)

4. 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林黛玉和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广东卷第18题)

5.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浙江卷第14题)

例3、例4均是嵌套问的形式设问,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分问分答,答题层次必须清晰,处理好第一问尤其重要,因为这直接关涉下一问乃至整道题是否得分,能否得高分。例3中如果第一小问“叙述方式”——“顺叙”判断错误,那么该题整体得分肯定是0分。例4中,第二小问“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回答时必须注意一一对应,考生对嵌套问的回答必须注意答案组织的规范性。例5属于单一问,但这一问题的作答,要根据这类问题的常规解答要求,而赏析这一句话需要从“表现手法——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三个角度阐述,答案拟为: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表现手法)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内容分析)③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效果阐述)

三、显性问与隐性问

显性问指命题者在题干中直接明确答题的角度、方向,隐性问指对题干的设置设计出各种暗示,以引导考生正确作答。隐性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但考生如能充分挖掘题干中的隐含信息,从题干中得到启示,定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例如:

6. 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山东卷第21题)

7.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6分)(福建卷第15题)

8. 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6分)(湖南卷第19题(2)问)

9. 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上海卷第10题)

例6题干有明确要求,分析两个语言特点,例7题干要求回答语言特色并举例说明,这两题题干直接标示分析角度及要求,属于显性问。这样的题目只要根据要求,按部就班。如例7先明确语言特色,再从文本中找到相应例证。拟答案:“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语言特色)如笫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在窗外所赛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举例后分析说明)

例8题干中没有具体答题方向,但是命题者给了考生一定的暗示,“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这就暗示答题角度:人物描写的手法。那么考生从动作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等方面加以分析均可。例9同样是赏析画线句,但是题干中有提示语“结合‘细致而不柔弱’这一评论”,从中可以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赏析画线句即分析画线句怎样体现描写上的“细致”,语言上的“不温柔”两大特点。答案拟为: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描写“细致”体现)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语言“不温柔”体现)可见,现代文阅读题的题干往往隐含十分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认真分析并充分利用这一有效信息,有助于我们准确、快速地解题。

四、限定问与开放问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有些题干有明确而具体的限定,包括字数的限定,答题要点数量的限定,答题分析区域、方向的限定等,属于限定问。有些提问需要考生作出取舍判断,自圆其说,言之成里即可,属于开放问。开放问有利于考查对文本多元解读的个性化阅读理解,有利于考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例如:

10. 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义。(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5字)(5分)(北京卷第15题)

11. 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分)(广东卷第19题)

12.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全国新课标卷第11题(4)问)

13. 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四川卷第17题)

例10明确限定答题字数,例11明确规定答题的要点数量,同时也暗示了答案需要做一定的概括,参考答案:治学精神方面;治学态度方面;治学环境方面。当然都要有具体阐述。

根据例12、例13题干提问,考生只要在两个观点中选择一种作答,陈述理由即可,答案并不唯一,具有开放性,属于开放问。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考生要谨慎选择支持的观点,一般而言,根据文本作者的感情倾向,选择文本有依据可以运用的观点较为妥当,这样陈述的理由一般会比较充分,观点分析更有说服力,同时还要注意理由阐述与观点之间因果逻辑联系的严密性。

五、文本问与拓展问

文本问,即有些试题的设问直接针对文本,考生答案的来源也是直接从文本中来,这类题在高考中占绝对比重。然而,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有些设问并不拘泥于文本,需要考生联系现实社会,联系自我的人生独特体验作答,这类题是对文本的体悟,更是对文本的拓展,属于拓展问。例如:

14.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新课标卷第12题(2)问)

15. 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湖南卷第18题)

例14直接针对文中人物行为事迹提问原因,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内容提示,确立寻找文本答案依据的区域,该题涉及文章第2段内容。然后将文本相关语段做内容上的分层处理,逐层概括,第2段文字注意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国内形势、传主的个性、传主对后辈的影响。最后根据题意筛选信息规范作答,答案拟为: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性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国际国内形势)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传主的个性)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传主对后辈的影响)

例15中题干设问:联系实际,谈谈认识。这提示考生谈对文中“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这句话的认识不仅要谈文中鲁迅讲这句话的含意,而且要谈这句话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也就是说,拓展问的作答要源于文本而又不拘泥于文本,要高于文本,先文本后现实生活。答案拟为:①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文本理解)②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社会需要像韦素园一样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社会生活)

明确以上各种不同问法,把握命题者的设问意图,定位考题题型和分析角度,以此来突破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审题障碍,希望以上观点能对广大考生有一定帮助。

上一篇: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下一篇:增强学生“学问”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