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分析

时间:2022-09-28 12:54:58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分析

一、章丘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主要路径

(一)章丘市工业经济当前规模水平

工业生产效益总体较好。20n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3.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销售收入9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利税88.2亿元,增长18.5%;利润抖.1亿元,增长20.0%。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共有新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7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60家,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93.3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利润47.46亿元,增长31.6%;实现税收11.62亿元,增长23.8%。全市利税过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88家。有圣泉l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形成了交通装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20n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3.42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工业总收入的80.3%。实现利润49.23亿元,增长24.0%;实现利税76.13亿元,增长23.2%。其中交通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邓.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6.5%;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8.2%;食品饮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4.8%;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0.80/0。四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刃.6亿元,同比增长35.120/0,占全市比重6.10/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1%;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拥有济南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企业技术中心27家。

(二)章丘工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l)兴办园区助推工业经济腾飞。章丘抢抓机遇,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明水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先进机械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重型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山东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2012年10月顺利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一是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n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410个,合同投资人民币96叮乙元,实际到位资金68叮乙元,世界印明虽企业中有5家在章丘投资兴办企业。开发区现有重点出口企业34家,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区现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13家;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16项,9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国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9家。三是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开发区现已形成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开发区总销售收入的85%以上。四是园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7家,47家企业纳税过千万;全区生产各类工业产品400多种,其中有5个为中国名牌产品,济南圣泉集团、银鹰集团、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拥有省著名商标11个,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章鼓的罗茨风机、天力干燥公司的干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首位;圣泉集团生产的高效空心防热材料为神州八号飞船成功返回发挥了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五是园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开发区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实现了路网、电网、水网、汽网、场地等“十通一平”,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区内排水、排污管网完善,已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巧万立方。

(2)招商引资支撑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抓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成立专门的招商队伍,瞄准世界50明虽和国内500强的企业招商,主动叩门招商,强化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环境。坚持“三个并举”:即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与效益并举、引资与引智并举,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对接招商等方式方法广泛得到应用。

(3)规模发展提升工业竟争力。大力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全市201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60家,其中过100亿、5叮乙元各有l家。其中重汽属地收入突破190亿元,圣泉集团收入近6对乙元,过2叮乙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7家和l家。注重抓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制定出台扶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二是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2011年以来,章丘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三是帮助企业拓展资本市场,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小组。一大批规模企业成立了股份公司作为上市后备资源,现在深交所已上市企业有l家,上市办理中的后备上市企业已达到了20家,预计到“十二五”末,上市公司将达到5家。

(4)科技创新激活工业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多年来,章丘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牢固确立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1.2%。(匀扶持本土企业避免产业空心化。一是规模档次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成长能力突出的本土企业。圣泉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利税从2006年的9.5亿和1.7亿增长到去年的64.8亿元和8.5亿元,5年间分别增长了7倍和5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亚洲地区同行业最大生产厂家;伊莱特重工几年间由一个手工作坊成长为年销售收入对乙多、利税近8000万元,在国际风电相关领域有话语权的国际性企业。二是财税贡献越来越大。目前章丘已形成机械加工、铸造锻打、建筑塔机、罗茨风机、汽车装备配件、炊具机械等本土企业集群。2011年,全市机械铸锻企业已达13刃家,产值7叮乙元,利税8亿元;建筑塔机企业46家,产值6叮乙元,利税7亿元;风机企业108家,产值4叮乙元,利税5亿元;炊具机械企业86家,产值8亿元,利税1.6亿元;汽车配件企业42家,产值22亿元,利税4.6亿元。三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圣泉、华凌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9家省级技术中心(本土企业6家)、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l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银鹰炊具)为支撑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优秀本土企业已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四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本土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像圣泉集团的唐一林、伊莱特重工的牛余刚、华民铸锻的侯宇氓等一大批有思想、有魄力,开拓进取、善抓机遇的企业家群体。目前,本土企业拥有的各类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15人、正高职称10人、享受政府津贴l人。

(5)优化环境拓展工业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搞好服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所有服务部门全部进入政务大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收费项目,基本扫除了影响投资环境的政策障碍。

二、章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质量总体不高。章丘是济南的工业重镇,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济南市的近10%,排县域第一位。在济南来看,章丘的工业有一定的特色,有较高的地位,有较强的实力。但放眼全省全国,可看到明显差距。从上表可以看出,章丘市工业发展各项指标都不靠前:GDP排全省第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最少的平度还少8对乙元;固定资产投资仅高于邹平;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还没有过千亿,还不到邹平、龙口的一半;规模企业利润不到龙口的三分之一,新泰的一半。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昆山市2011年工业总产值70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30.86亿元;利税总额512.16亿元;利润总额412.00亿元;产品销售率99.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4%。江阴市2011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2.4亿元;实现利税578.对乙元;利润430.9亿元。绍兴县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59.80元,比上年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939.23亿元,增长2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章丘工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整体竟争力不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投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年均增长7.2%,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指标年均增幅仅在20%左右,自2003年工业投入总量首次超过利税总额以来,几年差距逐步拉大,到2011年工业投入总量高出利税总额23.7亿元,这说明章丘仍未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2.产业集聚水平有限,大项目拉动作用不强。目前章丘仅交通装备产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产业过百亿,2011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邓.3亿元、275.3亿元和202.9亿元,全市各门类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函待提高。而昆山市已形成了l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实现产值3282.41亿元。章丘工业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大企业不多,尤其是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拉动力不强。章丘全部工业单位总数为9845个,其中规模以上为402个,仅占4.0%,与省内部分工业强县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龙口全部工业单位总数只有2548个,规模以上有310个,虽然比章丘少,但比重为12.0%,远超章丘的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180.1亿元,是章丘的两倍。与荣成、邹城、胶州等市比较,在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方面比较,差距也比较大。章丘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市场竟争力不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企业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导致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四大主导产业除食品饮料外,产业效益下滑明显,对章丘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比重大,新兴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9.8%,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从企业技术结构看,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主要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来支撑企业发展。

4.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1家,数量少,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人才等方面问题,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产品竟争力不强。(l)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在4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犯家,其中大型企业只有3家(不包括济钢、重汽),还没有形成理想的“纺锤型”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前景不容乐观。(2)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为粗放式,高技术行业科技产出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980/0,比重还比较小。(3)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章丘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在全部科技创新活动人员中,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偏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4)工业企业重引进、轻消化,自有知识产权不多。在技术引进中,章丘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不够,大部分还是引进硬件,对技术及设计图纸工艺专利的引进还很少。

5.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度不高,利用外资偏少,经济外向度较低。除与沿海几个区市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比较处于劣势外,与新泰、邹平、诸城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6.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90.6亿元,而其中个体私营贷款比重非常小。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瓶颈急需破解。一方面土地供应指标紧缺,再加上存量土地相对不足,项目用地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比较粗放。目前工业用地基准价都在10万元/亩左右,远低于土地开发成本,也比沿海等地低很多。跟发达地区比,章丘的土地利用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快章丘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园区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工业经济规模1.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夯实产业发展载体。一是加强一区四园建设管理。要乘着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东风,对开发区项目区加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二是持续打造特色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济南高端制造服务园区和章丘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一批域外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打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三是着力引导集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较多的镇(街道)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区,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2.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集群发展。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核心,发展关联及配套企业,坚持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并重,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张产业规模并举,争取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县域“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3.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实现产业扩规提效。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章丘要抓紧抓实四大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引进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确保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章丘工业要以实施四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三是振兴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四是“保姆式”服务呵护优质实体项目。坚持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定四包”责任制(即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限,包项目建设进度、包问题协调解决、包政策落实到位、包项目产出效益),对市级领导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调度、超期督办和结果公示,每月一调度、一通报。4.加大上市推进力度,实现借力资本市场发展。一是找准市场定位,科学制定上市规划。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二是加大民营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5.强化以企招商,实现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鼓励企业重组整合。通过合资合作、股权收购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和子公司,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不断放大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像伊莱特重工那样拿出优势资源寻求对外合资合作,在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的同时,拓展市场;二是像章鼓那样对企业进行包装实施境内外上市,吸纳更多资金,增强转型升级能力;三是像圣泉那样发挥自身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现内生扩张、自我转型提升。2.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信息化引领发展。一是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关键业务的综合集成应用,集中打造“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强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3.突出企业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发展。一是加强战略管理的创新。调整企业内部价值链,加快品牌升级;二是重视精细化管理。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授权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分析模型等方面进行管理研究,要敢于进行业务模式重组(BMR);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4.着力抓好市场开拓,实现促销扩销发展。一是多措并举拓市场。突出抓好分公司营销部所在地的客户服务部建设,保持完善现有的客户服务部;二是利用展会放大品牌。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瞄准目标市场,积极搭建企业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5.抓好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以科技进步及创新提高节能效率。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开发、陈旧设备及落后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作,督促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措施;二是拉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强的核心产业和企业,吸引各地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动与之配套等;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四大优势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叮乙元以上。

(三)提升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坚持走产学研相互合作的研发途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争取在合作中占优势。二是通过海外购并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从而获得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能力,将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打造自己的第一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将品牌创建工作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吸收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重视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特需人才,特别要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华人科学家。

(四)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各项配套体制机制一是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面向各类投资者公平、透明、稳定的竟争环境,努力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浓厚人文环境,营造适合外企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优化硬环境。继续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投资硬环境建设。加强土地政策性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方面的土地审批制度,加大对优质项目的土地供应量,切实保障开放型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三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合作,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四是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大力推进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形式。

(五)加大财税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一是强化财政资金支持。设立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注册成立新兴产业服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临时性资金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强化税收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有关规定,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三是创新多种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创新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票市场、垃圾债券市场、收购市场、再担保基金、创业投资母基金、知识产权法律、狙击型知识产权诉讼等环环相扣、有机协同的投融资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对接等。

(六)完善体制机制,集约节约用地,破解土地制约瓶颈1.积极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抓好项目申报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全力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宅基地整理)力度,用好土地增加挂钩政策,增加工业用地面积。2.切实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一是严征。严格按照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等硬指标对项目用地需求进行预估,科学确定项目用地规模。二是收回。加大挖潜改造力度,开展工业园区闲置土地、低效土地的清查工作,特别是对“转而未征”、“征而未用”、“批多用少”土地的清查。三是收购。对企业搬迁地块、破产企业变现地块、污染搬迁地块等,以合同、定金、分成等方式收购。四是整理。改造旧街道、旧居民房或企业聚集区等,腾出更多土地。五是扶持。对于投资强度、容积率超过规定标准的项目,以及“零增地”技改项目,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严格控制工业园区内部道路、绿化等非生产性用地规模。

上一篇:地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思考 下一篇:小议航空工业医院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