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对照研究

时间:2022-09-28 12:38:19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采用雷贝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02例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第14天、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 < 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比较临床症状治愈率及胃镜下治愈率均明显较高(P < 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胃镜分级改善率明显较高(P < 0.05)。 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采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具有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镜征象的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胃食管反流病

[中图分类号] R5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071-03

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生的原因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以胃灼热、胃反酸、胸骨后灼痛和吞咽困难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1]。目前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GERD的主要药物。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奥美拉唑作为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具有较慢的抑制酸效应,要想使其发挥作用需要对患者多次用药,而且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的不同,该药物不能稳定地发挥功效[2]。收集来我院就诊的GERD患者并采用新一代PPI制剂雷贝拉唑进行治疗,将其治疗效果与奥美拉唑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02例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41例,年龄19~61岁,平均(45.3±7.6)岁,所有患者的病程均大于12周,平均(15.1±2.2)周,对其进行胃镜分级,其中1级52例,2级37例,3级13例。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进行治疗,10 mg/次;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治疗,20 mg/次。两组患者均每天服用相应药物1次,服药时间为早餐前半小时左右,8周为一个疗程。

1.3评分标准

(1)症状评分:评分项目包括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烧灼痛、吞咽困难等各种症状,症状计分与症状频度计分的总合构成每种症状评分。症状计分为0~3分,其中无症状存在为0分;有症状存在但是较为轻微,对于生活和工作没有影响为1分;有症状存在且较为明显,对于生活和工作有轻度的影响为2分;有症状存在且较为严重,对于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需要使用药物对其进行控制为3分。症状频度计分为0~4分,其中没有发作为0分;每周发作1天为1分;发作较多,每周发作2~3天为2分;发作次数较为频繁,每周发作4~5天为3分;发作非常的频繁,几乎每天都发作为4分。(2)胃镜诊断分级分为0~3级,胃镜诊断正常但可有组织学改变为0级;有发红、糜烂现象并且呈现点状或者条状,不存在融合现象为1级;有条状发红、糜烂现象并且呈现条状,存在融合现象,不呈现全周性为2级;具有大范围的病变,有发红、糜烂融合等现象存在并且呈现全周性,或存在溃疡为3级[1]。

1.4治疗效果评定

(1)临床症状总体治疗效果的评定共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个等级,其中治愈为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完全缓解,积分为0分;显效为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明显缓解,积分下降程度不低于2/3;有效为临床症状治疗后缓解,部分消失,积分下降程度介于1/3~2/3之间;无效为临床症状治疗后没有明显变化,积分下降程度在1/3以下。(2)胃镜下总体治疗效果的评定共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个等级, 其中治愈为胃镜积分与0分相接近;显效、有效、无效的判定标准分别为胃镜积分下降2分、1分、不下降或升高程度大于1分。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的不同时间点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对两组间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其进行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第14天、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4天及第28天与对照组比较症状积分均明显较低,但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总体治疗效果

两组比较临床症状治愈率及胃镜下治愈率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3。

2.3两组患者的胃镜诊断分级、改善率及Hp阳性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镜分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改善率明显较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Hp阳性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中共有1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共有7例,发生率为13.73%,分别表现为头痛、头晕、AST/ALT比值不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共有11例,发生率为21.57%,分别表现为呕吐、腹泻及AST/ALT比值不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患者可以耐受,对于研究进展没有影响。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GERD治疗的首要的目的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的发作次数显著降低[3]。虽然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第一代PPI制剂治疗GERD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但是该类药物也具有相对较大的局限性:首先,该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在不同患者体内具有较大的个体化差异;其次,要想较好的发挥药物的最大抑酸作用必须2次甚至多次给药才能达到目的,即使每天2次的用药频率夜间酸反跳也可能出现[4]。

雷贝拉唑可在胃壁细胞表面附着通过对H+/K+-ATP酶活性进行抑制而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雷贝拉唑药理性质较为独特:①pKa值在PPI制剂中最高,与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比较,雷贝拉唑的抑酸作用具有较短的起效时间[5];②该药可以较长时间地发挥抑酸作用,与其他PPI制剂比较,雷贝拉唑夜间具有较强的抑酸作用,所以胃酸pH>3的时间得到显著延长,既减少药物用量,也使患者服药频率得到降低;③ 雷贝拉唑在体内清除并不完全依赖细胞内CYP450同工酶系统代谢,这样其代谢强弱对于药物的清除率造成的影响较小,因此患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化差异,药物使用范围较广[6];④ 雷贝拉唑的代谢主要通过非酶途径,导致与其他药物之间具有较少的相互作用,具有更高的使用安全性。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效果的判断多采用对胃灼热及反酸等症状进行评分以及胃镜下征象的改善程度进行观察[7]。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其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提示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均使患者的胃灼热及反酸等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使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的观察组与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其对上述症状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具有一致性。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胃镜征象在疗程结束时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更高。

有报道表明[8],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比较其具有更强的抗Hp的活性,目前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Hp阳性率较低,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中具有较小的样本量导致。此外,头痛、腹泻、恶心均为雷贝拉唑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本次研究中共发现有1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11例,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 0.05)。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可以耐受,对于研究进展没有影响,治疗结束后自行缓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影响,提示雷贝拉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总之,胃食管反流病采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具有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镜征象的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勇,周宇.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照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9):67-69.

[2] 朱芳来,凌安生. 食管pH值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6-17.

[3] 卢远斌. 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6):38-39.

[4] 庄原苏,刘渊,薄祥树,等.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对比[J]. 江苏大学学报,2009,19(1):84-85.

[5] 李欧. 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72-173.

[6] 张维. 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6例疗效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9):681-683.

[7] 薛艳清,张志龙. 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 疑难病杂志,2011,10(9):708-709.

[8] 将财有. 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4.

(收稿日期:2013-02-25)

上一篇:甲状腺癌不同范围切除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 下一篇:6%羟乙基淀粉对感染性休克患儿TNF—α、I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