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时间:2022-09-28 11:18:30

基于支架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课程要求越来越强调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传统的教学教法始终无法突破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瓶颈,支架教学模式为听力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启示,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增强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支架理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支架式教W模式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课程面临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然而,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始终一直是困扰着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瓶颈。随着课程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教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合改革需求,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增强听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发展而来的支架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一、关于支架教学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依据

支架教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支架,也即脚手架,其教学思想源自于 “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所谓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实际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的决定因素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者则是教师指导下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架教学正是由这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思想出发,借用脚手架这个建筑行业的术语进行形象化描述,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搭建类似脚手架的学习理论框架,通过提供暂时性支架以扩展学生的能力范围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这里的支架可以是一种教学策略,也可以是教学方法。该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体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内化和掌握所学知识技能,促进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换而言之,就是教师通过搭建支架(提供帮助)把学习的管理调控任务逐渐移交给学生,最终撤走支架。这需要教师首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和策略以搭建支架,在了解学生实际和潜在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展潜能,把学习责任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最终完全自主展开学习,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支架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支架教学模式依据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支架的功能高度契合了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要求和理念。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应针对学习主题搭建概念框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然后进一步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存进学生的自我建构,最终学习任务完全由学生自主承担,该教学模式在听力课堂实践中一般有以下环节:

第一,围绕学习主题搭建支架。

所谓搭建支架是指依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围绕学习主题搭建概念框架,提升学生在原有知识框架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听力活动开始前需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为他们提供涵盖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支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应听力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相关的词汇术语、文化背景等资料,并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以掌握相关知识支架。

第二,引导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环节需要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听力学习任务,该环节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所进行的自主学习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前者主要是学生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自主独立完成听力学习指令;而课外自主学习则是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及网络平台自行完成课后拓展任务。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需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恰当的学习策略并有效的监控学习过程,并非完全自由放任。

第三,协作学习促进自我建构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念,虽然知识个人建构而来,但其理解与学习产生于互交作用中,既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也包括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交作用。因此在互交协作中进行的知识意义建构更为全面和准确。小组为单位打的协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协作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可以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在此基础上更为全面把握所学概念,从真正意义上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顺利开展协作学习,教师应该充当协作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与组织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他们创造机会共同协商切磋,共同提高

第四,效果评估以推进教与学。

作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效果评估可以通过反馈信息促进教学反思,引导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支架教学模式中的效果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学习效果,评价主体包括个人、小组和教师三个层面,其内容涉及到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中发挥的贡献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完成程度。支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评估不同于过去把学生成绩作为唯一依据,其评价同时涵盖了教与学,既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评价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Vygotsky L S.(eds.M. Cole,V.John-steiner,S. Scribhner, & Souberman)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eoces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198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 [Z].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邢艳莉,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支架”建构[J],外语论坛,2010(9).

[5] 张晓玲“支架”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5).

上一篇: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下一篇:高职会计信息化模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