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2-09-28 08:31:48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计算机课程是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通过对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形式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改革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更有利于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中职学校;教学形式;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 TP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32-01

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重点在于教学对象的分析以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但由于受学生层次不同等诸多原因影响,往往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学会了,但到实践操作时又不会操作,学习效率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改进教学形式

通过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教学对象的分析

在临夏州农业学校中职生和大专生中都开设计算机课程,因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为了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中职学生在计算机水平方面差异大,基础好的学生对一些常用的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能力,而基础差的学生,甚至还没接触过计算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1.2 教学方式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其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安排一些比较适合自学的内容供其自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学时应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由简单内容逐渐向复杂内容过渡,培养其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在自学过程中体验到自学的快乐,让其慢慢养成自学的习惯。当其逐渐适应自学并喜欢自学后,就会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开始独立思考,会查阅网络或是相关资料,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到该问题时,学生就会更加仔细地听,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1.4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4.1 本末倒置法。本末倒置法就是先让学生知道结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通过教学来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其自己找到制作的方法,增强其自信心,满足其成功欲。例如在“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行做好几幅作品,当学生看到教师制作好的作品,就会思考教师是通过什么样的制作方法来达到那样漂亮的效果,然后再由教师讲解正确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操作,既让其动脑思考,又让其记忆深刻[1]。

1.4.2 鼓励学生多接触课外知识。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假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去一些计算机公司、软件公司等,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关于计算机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丰富自己,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其更喜欢钻研专业知识。

2 加强实践操作

2.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在实训课时给学生布置一项或几项任务,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完成即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通过竞赛提升技能

定期举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作、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相关的任务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

2.3 开展实用的课外兴趣活动

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若干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以学生自学为主并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1门较为实用的计算机课外兴趣小组进行培训[3-4]。如:汉字录入培训、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2.4 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课程的特点,进行分组辅导

在辅导过程中根据所上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组的依据是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所得:有的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更愿意与同学讨论和询问,而不去问教师。根据这一点,上机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自己的座位,选择自己的前后同学。在完成任务时,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并让完成任务好的学生去帮助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在帮助完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转换角色,让能力好的同学充当教师的角色,学习差的同学扮演学生的角色,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践的效率,教师也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操作能力差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5]。

2.5 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辅助指导

“电子教室”软件是在计算机网络室中安装使用的一种专门用于教学的工具软件,特别适用于计算机教学。如:黑马、极域、红蜘蛛等。它以窗口方式广播时,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操作进行练习,达到“边看边练”的效果。教师也可通过教师机监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遥控纠正并加以辅导,达到“即学即会”的目的。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并结合计算机课程更新、更快、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达到中职教育的目的[6]。

3 参考文献

[1] 申翠岗.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1(15):100-101.

[2] 杨建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几点认识[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2(5):182-183.

[3] 张炜.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探索[J].华章,2012(12):201.

[4] 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3):189-190.

[5] 蔡正红.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56-57.

[6] 王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训与测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怀远县石榴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百色市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