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时间:2022-09-28 06:42:01

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内容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在中学教材里历久不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选材切合本单元“悲悯人生”这一主题,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很有学习价值。小说运用正侧面描写、白描手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鲜明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教学时应从众人的“笑”入手挖掘作品主题,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世态炎凉的批判。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及鲁迅并不陌生,但把他们置身于当时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下,让他们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很难的,需要老师把时代背景与科举制度的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学的方面来说,更强调通过体验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可把自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随意地写,出色地评。

充分地读:除熟读所教课文外,课前可重温《故乡》片断,帮助了解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目的、方法、态度的一贯性。再读《范进中举》,从课外比较阅读中了解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其悲剧的必然性。

大胆地想:续想孔乙己之死的悲惨情形。

好奇地问:问孔乙己性格及形成的原因,问孔乙己遭嘲笑及最后致死的罪魁祸首,问塑造人物的目的及所持态度。

自由地议:面对质疑,要积极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大胆提出异议,求得共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培养提高学生对小说的欣赏能力。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

3.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1.预习-快速阅读-理解。

2.讨论-点拨-问答-理解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束缚与毒害,明白中国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难点:

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朗读、默读过程中勾画出人物描写文字,初步了解人物。

设计意图:珍视阅读初体验,完成对人物的初步了解。

2.导入语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重点

3.背景介绍

学生交流作者、作品资料,结合《范进中举》了解科举制度。

设计意图:由学生查找的资料入手,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点燃课堂学习的激情。

4.口语交际

结合预习内容,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可用以下方式 回答:读 句话,我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个 的人。

设计意图:初步认知主人公孔乙己形象。

5.教材研析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1)小组内朗读,再次批注圈点勾画重点:描写刻画人物的文字

(2)学生通读全文,小组交流探究:

a.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b.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自主与文本对话,培养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细细品读文字,揣摩文字深层含义,剖析人物性格。

6.引导学生探究品味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孔乙己姓甚名谁?为什么一个读书人没有名字?

(2)如何理解文末“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话中的矛盾?

(3)第九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以此作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文章主题。

7.拓展延伸

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设计意图: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发挥想象,续写孔乙己命运

8.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难点,强化教学目标。

9、教学评价:

(1)批阅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本文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归纳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让学生完成读书笔记。

上一篇: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