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迅《朝花夕拾》的情感艺术

时间:2022-09-28 06:19:36

谈鲁迅《朝花夕拾》的情感艺术

摘要:《朝花夕拾》是鲁迅大海边回忆往事的散文集,在忆写亲情、友情、师长情中,抒发了鲁迅对于往事、故乡的牵念。鲁迅的作品是真实人性的张扬,真情实感的流露,具体人性的再现。本文意在阐释鲁迅《朝花夕拾》中情感的抒写及其表达方式。

关键词:鲁迅;朝花夕拾;情感艺术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主要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2月21日到11月18日之间的所作。《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著的回忆性散文,十篇散文色调相对明快、清亮,夹藏着先生童年的印记。

一、《朝花夕拾》情感流露的表现

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那拳拳的乡土情结。

“叶落归根”、“故土难离”、“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情”、“少小离家老大回”等,都是人之常见的“故乡”情,也是人性化色彩的一种具体体现。故乡人们对“无常”的喜爱也是特有的,鲁迅不能忘怀,都记在《无常》中。《无常》打破了旧时迷信传说的拘囿,把人性、人情赋予迷信传说中的鬼魅。无常,本来是迷信传说中的“勾摄生魂的使者”,人之死,都是由“无常”勾摄魂魄而进入冥界。但是,这里的“无常”,没有迷信传说中的恐怖、狰狞,而是迎神赛会“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真正主持公理的“公正的裁判”。他是“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对皇亲国戚也不放过,对受苦人则冒着受惩罚也要放他“还阳半刻”。所以,鲁迅写道:“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1]。家乡的这些淳朴的、与“礼教”有妨的民俗,自然受到鲁迅的喜爱。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起码的“人”的愿望和要求:平等、公平和公正。这里的鬼魅都是人性化的。

其次,鲁迅情感的真实流露,还在于对师长的挚爱亲情的宣泄。

他的散文中的许多篇章,就是这样的作品,如《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五猖会》、《藤野先生》等。在这里,我们似乎感觉到鲁迅身上深深的“孝”道,――其实,“孝”也并非完全的封建伦理,它也包含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只有“愚忠愚孝”才是应该否定的,就像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所讽刺与批判的。父亲对于鲁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父亲。他在《五猖会》以及小说《社戏》里都写到过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情节:当孩子兴致勃勃要去看社戏时,父亲却要他背诵《鉴略》,背完才许走。这无异于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这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专制行为。使少年鲁迅的兴致顿时荡然无存。然而,这并不等于他就因此而失去了父子之情。《父亲的病》里,鲁迅怀着对父亲的尊敬与爱,写了父亲在病中的状况:“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他对父亲的气喘,很是焦虑,“吃力”二字就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帮不上忙则令他干着急。但本着“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的主张,“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坦率的直接表白对父亲的爱,细腻的内心思想活动的描述,正体现了鲁迅丰富而真实的情感。尤其是篇尾,写自己受衍太太的唆使,在父亲临终时的叫魂,让父亲死得非常痛苦的经历,他万分痛苦地写道:“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这就是“人”和“人性”的表现,是“人”的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散文里他写母亲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深含着对母亲的爱。另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我的第一个师父》等都属于此类。[2]

再者,充满“人性”的人情味,表现在对挚朋的纯真友谊中。

我们且不说鲁迅小说里和农民朋友润土、双喜、阿发,散文里所涉及的友人也很多。《范爱农》里的范爱农;《为了忘却的记念》里的柔石、白莽(殷夫);《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忆刘半农君》里的刘半农;《忆韦素园君》里的韦素园;《〈呐喊〉自序》里的金心异。他不仅记下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更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面对敌人灭绝人性的屠杀,他沉痛地写道:“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3]和刘和珍的从容辗转于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相比,鲁迅深感自愧――是“苟活到现在”,他自觉不配称刘和珍的老师。这是一个真正有人性、有良心的人,才发出的由衷的肺腑之言。对左联五烈士的被杀害,他悲愤地写道:“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二、《朝花夕拾》情感抒写的方式

1.鲁迅采用选取典型事例的方式,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4]在《长妈妈与》里,长妈妈告诉“我”正月初一吃福橘“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她讲惊悚恐怖的美女蛇和老和尚的故事,她说将女人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抵挡大炮的说法,她将绘画《山海经》买来送“我”。这些关于长妈妈生活事例的描写,将长妈妈性格的善良和保守凸现出来。《藤野先生》鲁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三件事:细致纠正鲁迅笔记上的错误;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离别前送照片给鲁迅。通过典型的事例,展示了他对中国青年的深切关怀和诲人不倦,也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鲁迅从回忆的角度,善于择取过去岁月里典型的事例,在忆写亲情、友情、师长情中,截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如在发黄的老照片中,凸显人物的神态与个性,抒发了鲁迅对于往事、对于故乡的牵念。

2.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常常采用欲抑先扬的笔法叙事抒情。

《长妈妈与》中,开头说“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因为“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怀疑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似乎长妈妈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人物,她睡觉摆成“大”字,挤得鲁迅没有翻身的余地;她封建思想浓重并遵守愚昧的封建礼教,这些都让迅

哥儿反感。长妈妈出人意料地把绘画《山海经》送给“我”,鲁迅激动得“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觉得“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鲁迅对长妈妈有深深的怀念和祝福,希望她永安地母的怀抱。整篇文章的感情跌宕起伏,在欲扬先抑中呈现出鲁迅对于下层人们的同情与关爱。

3.《朝花夕拾》在题材上表现出漫无边际以及行文结构上的心之所至的随意性。

鲁迅在《门外文谈》里由夏天纳凉聊天说到做文章,晚上“有些认识,却不常见面”的邻人们在门口乘凉闲谈,“闲天的范围也并不小:谈旱灾,谈求雨,谈吊膀子,谈三寸怪人干,谈洋米,谈裸腿,也谈古文,谈白话,谈大众语”。这是一种任心闲谈的自由,“不仅在题材上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的心之所至的随意性”。面对大海,心里空洞洞的鲁迅回忆往事,采取门外文谈似的娓娓而谈的闲话风,谈天说地轻松随意。在某种程度上,《朝花夕拾》正是这种闲谈风的实践,在轻松随意的往事忆写中,表达其所思所想,在对亲情、友情、师长情的叙写中,寄寓其对于故乡故人的怀念。[5]

鲁迅的《朝花夕拾》可以说是闲暇之作,那种在大海边内心空洞洞而回忆往事的创作心态,使鲁迅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回眸过往岁月,从记忆中寻觅亲人、友朋、师长的身影,,从而寄寓其深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鲁迅“长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蕴涵着鲁迅对于这个动荡社会中宁静生活的向往。(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鲁迅.呐喊[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鲁迅.门外文谈[M],1934年8月24日《申报・自由谈》

[5]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30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

上一篇:淘宝网有个卖故事的小女孩 下一篇:浅谈小户型收纳空间的有效设计